李天舒 趙玉紅
遼寧沿海經濟帶是東北乃至內蒙古東部的經濟要素,是東北振興的開放前沿和新的發展平臺。發揮好東北沿海和腹地的各自產業特色和優勢,形成結構互補、優勢互補、互為支撐的區域產業協調互動機制,將為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勢能。港口和臨港產業是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的支點,遼寧沿海經濟帶還處于吸納產業和積蓄經濟實力的發展初期,迫切需要東北經濟腹地的支持,包括貨源、物流、臨港產業等。要把沿海經濟帶的產業布局納入到東北地區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中,探索實現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腹地產業互動發展的有效途徑,在更大的范圍優化資源配置。
一、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腹地產業互動發展的基礎條件
遼寧沿海經濟帶是東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地理構成部分,由遼寧省的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和葫蘆島六個省轄市組成的一條濱海帶狀經濟區域,總面積5.65萬平方公里。自2006年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構想啟動實施以來,在產業布局的總體設計、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的配套產業政策、招商引資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腹地存在資源互補、產業聯動和生產要素的互動等內生需求,沿海與腹地的產業互動正為東北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一)沿海和腹地產業互動是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區域增長模式的必然選擇
沿海港口是腹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和重要基礎,遼寧沿海經濟帶作為東北腹地唯一的沿海區域,是東北地區對外物質交流、資源與產品運輸流轉的重要通道和依托。同時,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又是遼寧沿海經濟帶港口群的核心貨源腹地。產業沿海化發展趨勢是全球產業布局的重要空間特征,即產業發展重心向海陸運輸便利、發展空間大、接近國際市場的沿海臨港地區轉移。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東北腹地經濟正處于轉型和加速發展期,需要新的發展承載空間和新的產業組織聯結機制,為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助力。充分發揮遼寧沿海經濟帶岸線資源豐富、港口基礎雄厚、土地資源充裕、交通網絡發達等優勢條件,依托東北腹地優勢產業已經形成的競爭優勢和物流網絡,建設遼寧沿海經濟帶,將為東北地區創造新的發展空間。有利于培育和形成我國北部沿海新的經濟增長極,全面提升東北優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形成和成長,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沿海開放的前沿和經濟發展的腹地西連接互動
遼寧沿海經濟帶處于環渤海地區和東北亞經濟圈的關鍵地帶,是東北地區的主要出海口和對外開放的先導區,是東北地區參與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戰略資源。適應區域產業分工格局的變化趨勢,將遼寧沿海經濟帶建成東北地區外向型經濟功能區和前沿基地,通過實現生產力空間布局的戰略調整,打造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本和技術等新競爭要素的沿海臨港現代產業集聚帶,將會形成一個面向東北亞、輻射東北及內蒙的新的開放戰略高地,擴大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規模和水平。帶動東北地區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東北內陸地區將在沿海擁有一個開放的新空間。
二、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腹地產業互動發展的進展和特點
遼寧沿海經濟帶是新開辟出的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新載體,正處在招商、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由點連線、由線擴面、由面成帶的進程中。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必然伴隨著一個臨港產業的吸人問題,它渴望東北腹地的一些適合臨港發展的龍頭企業高端產業項目移入到臨港園區,繼而通過產業鏈傳導、擴散,發揮對腹地相關產業的牽引力。東北腹地參與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已經具有一些實質性進展,沿海與腹地在產業布局上有了更多的融合。
(一)將適于沿海發展的某些加工過程直接布局到港口附近,如裝備制造業的總裝環節和原材料工業的生產環節
腹地企業向沿海遷移,很大程度上是企業考慮物流成本、產業配套、市場拓展、發展空間等因素的理性選擇。東北腹地經濟區域內的部分產業已經開始向遼寧沿海遷移,主要體現為大企業部分生產環節和新建項目的臨海布局。并通過項目和產品生產環節的異地網絡聯系,加速了沿海與腹地間的資源和產品的雙向流動。如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將通過在大連的投資,形成系統化的核電設備生產基地,包括壓力容器、環形吊、核島等核電設備的核心部分均會位移到大連基地生產,從而實現巨型裝備的順利出海。一汽集團一汽客車大連客車廠將作為一汽集團節能與新能源客車唯一生產基地。同時,產業遷移不是簡單的企業搬遷,而是在遷移過程中實現產業層次的提升和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如鞍鋼500萬噸精品鋼項目布局在營口臨海產業基地,不僅有效降低了礦石進口和鋼材出口的運輸成本,還是由鞍鋼全流程自主設計、集成、施工建成,是工藝技術先進、裝備水平和產品檔次較高的現代化全流程綠色概念沿海鋼鐵廠。
(二)沿海和腹地物流通道和傳輸體系建設,為推進產業互動提供了物質基礎
在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的同時,緊密銜接東北、內蒙古等廣大腹地的港口集疏運功能的綜合交通體系正在建設完善中。在東北中部,正在建設的哈大電氣化鐵路,與哈大高速公路、鐵路和東北原油管道互為支撐,使沈陽經濟區(遼寧中部城市群)、長春吉林經濟帶和哈大齊工業走廊與沿海經濟帶聯結更加緊密。東北東部鐵路的建設,將使東北東部10個腹地城市與大連、丹東兩個出海口融為一體,必將帶動臨港產業的發展。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的設立、港腹間的海鐵聯運方式、內陸“干港”和沿海港口的合作的拓展,對增強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帶動東北腹地經濟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三、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腹地產業互動發展的建議
東北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于區域合作產生的合力。要以區域統籌為指導,充分發揮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腹地的相互支撐作用,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合理流動。在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以港口物流為基礎和紐帶,以重型裝備、先進制造、現代能源、精細化工、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為主導的臨港產業體系,使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腹地真正能夠在產業協調發展、資源合理配置上邁出嶄新的步伐,謀求新的產業競爭力。
(一)通過發展視野和發展思維創新,進一步打破區域間產業割據的局面
實現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腹地產業互動,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和相關省市的共同利益,可以提升區域整體經濟水平和綜合實力。區域產業合作在本質上反映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追逐利潤的屬性和內在要求,市場選擇會使資源向綜合比較優勢大的地區流動。東北腹地部分企業向遼寧沿海經濟帶部分或整體遷移具有現實
可能性,對腹地而言,將某些需要大量原料和產品批量大的企業,如鋼鐵、石化、重型裝備、糧油加工等安置在港口附近,有利于節約成本。對遼寧沿海經濟帶而言,有效吸引腹地優勢產業中適宜臨海布局的產業或產業鏈條中的某些環節到沿海地區來發展,是盡快形成沿海經濟帶形象和實力的一種重要來源。因此,必須進一步破除地區所有制等理念障礙,在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腹地的產業互動中深入挖掘東北經濟合作的能量。要以企業合作帶動區域合作,塑造合理的區域空間結構,推動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及現代化進程。要建立沿海和腹地產業互動發展的利益協調機制,在吸引吉林、黑龍江等地的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高加工度原材料企業進入遼寧沿海經濟帶時,可仿照“飛地經濟”在土地政策、稅收政策、統計口徑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和特殊規定,增加東北腹地向沿海經濟帶移入產業的可能性。
(二)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東北腹地的產業互動應該是一種產業合作的網絡關系
要用集群理念安排產業布局,在沿海區域形成若干富有競爭力的產業帶,成為東北地區相關產業集群的核心功能區。以臨港產業集群核心區為龍頭,沿集疏運通道,依托沿線產業園區,推進產業集群向腹地延伸擴張,實現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的協作和互動。在臨港開辟的產業投資區,著力謀劃建設具有戰略支撐作用、產業鏈較長的重大源頭產業項目,是實現沿海與腹地互動發展的有效途徑。應著重發展資本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在腹地布局對接產業,促進腹地相關產業鏈環節配套發展,加速產業融合,也為港口開辟更多的腹地貨源。
(三)構建緊密聯接沿海和腹地,覆蓋東北地區的現代物流網絡
交通通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沿海與腹地間貿易互動和商品往來的速度和規模,應通過沿海港口合作和沿海通道建設,提高沿海經濟帶的交通可達性和便利性。要建設好以港口為平臺服務東北的現代物流基地,發展以港航服務為主的港口物流業,特別是優勢專業物流。加快構筑貨物集散型物流園區和加工增值型臨港工業物流園區,全面發展原油、礦石、散糧等大宗散貨中轉運輸,發展集裝箱、原油成品油、糧食、果菜、汽車等專業物流。實現沿海經濟帶和東北腹地物流節點城市聯動發展,促進物流企業與生產商貿企業互動發展,提高物流鏈的運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