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霓 周春山
潮州市位于廣東東部,地處韓江中下游,全市總面積3613.9平方公里,面臨寬闊的南海,擁有柘林灣和大埕灣兩大海灣。潮州港地處柘林灣,港灣水域廣,是國家一類口岸,自唐宋以來,一直為粵東、閩西南以及贛東南地區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素有廣東“東大門”之稱。
潮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古跡繁多,門類齊全,別具一格。全市文物點共有70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1986年被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改革開放以來潮州市經濟發展歷程與特征分析
(一)經濟結構變動時期(1979-1991年)
我國的開放政策加速了沿海地區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推動了產品和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和行政區劃調整使經濟發展空間擴大,較低的土地價格和充足廉價的勞動力吸引大量外資直接進入,港澳臺制造業大規模向內地轉移。從1979年到1991年,潮州市的GDP增長了七倍多,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轉向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1992-1997年)
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外資的引人達到歷史高峰期。對交通、能源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及房地產、金融、零售業等第三產業投資的拉動,潮州經濟發展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這一時期利用外資額達到歷史的高峰期,外貿出口總值增長了近五倍。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三次產業由1992年的29.7:42.1:28.2轉變為1996年的25.2:43.6:31.2,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也初具規模的工業產業結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動了市域經濟結構的根本性轉變,鄉村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轉變。1997年6月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潮州經濟發展受到影響。
(三)經濟發展減緩時期(1998-2001年)
受汕頭的影響:1999年商業銀行案;2000年“807”打擊出口騙稅案:2001年“815”打擊走私案。這一階段潮州GDP增速下降;海關出口總額年增長率也處于遞減狀態,2000年和2001年出現負增長;利用外資額持續下降,影響了城市與產業的正常發展。
(四)經濟發展的恢復性增長時期(2002年至今)
積極應對人世后的新形勢,2002年潮州市GDP增速達到7.5%,經濟重新回到良性發展軌道,實現了恢復性增長,但與全國8%和全省10.8%的經濟增長速度仍有差距。廣東省重視東西兩翼發展,經濟增長速度逐年加快。2003-2006年GDP增速分別為10%、11.1%、12.22%、13%。第二、三產業是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動力,出口成為工業增長的亮點。但是潮州經濟腹地小,面臨著周邊地區強大的競爭壓力,存在被進一步擠壓的危險。
二、潮州城市經濟發展的思路
(一)發展的環境
為協調區域經濟,推動東西兩翼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東西兩翼發展的硬環境,拉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廣東省實施東西兩翼發展新戰略。強調以工業作為兩翼發展的主導,著重推動城市化發展,潮州市作為東翼區域經濟次中心城市,是區域發展的主角,這給其發展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
(二)城市經濟發展思路與模式
1、開發港口經濟
潮州港具有特殊的經濟區位。港口地處閩粵交界,居閩、粵、贛、臺經濟圈的自然地理中心,距臺灣高雄196海里,距香港192海里,且處于汕頭和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之間,是廣東省聯系華東地區和吸引臺資的便利之地,也是廣東省東部重要的出海口之一。港口經濟是陸地經濟和海洋經濟的結合,對城市經濟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潮州應利用現有資源,發揮港口功能,建設臨港工業區,促進J臨港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隨著港口的開發建設,形成“城以港興,港為城市用”的格局,潮州將成為閩、粵、贛、臺經濟重心輻射交匯點。
2、特色產業經濟
潮州區域性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已初具規模,并積累了較好的產業基礎:第一,產業區域集群逐步形成。產業高度集中,形成區域集群,出現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鎮。第二,市場占有率高。日用陶瓷、工藝瓷、衛生瓷出口分別占全國的23%、70%、30%,是全國主要出口基地之一,也是國內外最大的婚紗、晚禮服生產集聚地和出口基地。潮州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經濟,擴大產業發展規模,完善產業鏈,加強產業鏈的高端環節,以增強市場競爭力。
3、古城旅游經濟
潮州有著1600年歷史,是歷代郡、州、府所在地,曾是粵東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享有“嶺東首邑”、“海濱鄒魯”之美稱。潮州人多為歷代從中原各地匯聚而來,文化以中原為根,由于長期的對外交流,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自成體系的“潮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依托豐富旅游資源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優勢,開發古城歷史和宏揚獨特的“潮文化”,對旅游資源進行挖掘、整合,大力發展古城旅游業,推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