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坤 彭 青 劉 瓊
一、我國茶葉行業現狀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茶葉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2006年全國茶園面積為2175萬畝,全國茶葉總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全國茶葉農業總產值達到248億元,比2005年增加13.1%。上海茶葉學會研究人員徐永成提出,我國茶葉行業現狀可用“三多三少”來概括:生產廠家多、茶葉品種多、各類茶包裝款式多;注冊商標少、有名氣的品牌少、國際品牌更少。這反映了國內茶葉行業的企業大多偏小,資本分散,產品開發能力低下,與世界知名品牌企業相比,規模小,實力弱。我國茶葉出口量列世界第三位,茶葉出口多,卻沒有能與“立頓”比肩的品牌。品牌的缺乏,甚至導致國內消費者都難以從眾多品牌中選購名優茶葉。同時仿冒他人品牌,假冒原產地名茶,違法使用他人注冊商標和企業名稱的事情比較常見。而茶葉行業的市場結構是造成“三多三少”的主要因素。
二、分析茶葉行業集中度
(一)前四位廠商集中度系數反映整個行業集中度
在2005-2007年3年間年銷售額前100名的茶葉公司的銷售記錄顯示。這3年前4位最大廠商的市場份額相加分別為2005年27.8億元,2006年30.1億元。2007年34.5億元。這3年全國茶葉農業總產值分別為219.2億元、248億元、300億元。如果把總產值等同于市場中廠商的銷售量(實際中總產值大于銷售量),可以計算出CR4(%)分別是2005年12.68,06年12.14。07年11.5。根據貝恩分類法,當CR4(%)小于30時即可以判定該行業為競爭型。而從近3年的前4位廠商的集中度系數來看,無疑是遠遠小于30的,說明整個茶葉行業的集中度非常低。
(二)通過赫芬選爾——赫希曼指數分析
集中度系數法能夠形象的反映市場的集中狀況,但不能反映廠商規模分布對市場集中度的影響。而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對廠商之間市場份額的非均等分布非常敏感。以2005年為例,可以計算S1=100q1,Q=100*11.4/219.2=5.20(Si代表市場中第i個廠商銷售量在總銷售量中的百分比)。可以用Excel分別計算出S1-S100。還剩下的市場銷售額為116.4億元,占市場份額的53.1%。我們假設剩下的份額都由盡可能大的公司占有,即116.4億元由1531個年銷售額0.076億元瓜分,就可以計算出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SI+S2+……+$1631=74左右,這個數值已經是HHI的可能最大值。同理可以計算2006年的HHI=99,2007年的HHI=79。這3年的HHI值都遠遠小于HHI=500的競爭Ⅱ型市場定位標準。由此可見不論從市場的集中情況還是廠商規模分布來看,茶葉行業的市場集中度都非常的低,產業組織結構高度分散,屬于典型的“原子型”市場結構。
(三)集中度變化情況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從以上數據反映的3年內行業集中度的變化趨勢。前4位廠商的年銷售額絕對值是增加了,但是增長的速度卻沒有整個行業蛋糕的增長速度快。反映在集中度系數從2005年的12.68下降到2006年的12.14,2007年下降到11.5。通過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分析也可以看出HHI值沒有以固定趨勢增大,整個行業還很不穩定,沒有真正的行業龍頭。
三、茶葉行業集中度偏低的原因
(一)茶農經營規模小而散,一體化意識不強
茶樹種植以農戶為主體,茶園是一家一戶經營的,茶葉經營是一個自產自銷為主體的“小農經濟型”行業,管理方式的主體是“家庭經營”,自產自銷的經營方式。在廣大的農村。茶葉只是屬于一種副業,而且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大部分都屬于手工作業,因此茶業產量低,產業規模難以得到保證。
(二)龍頭企業缺乏競爭力
目前一些規模較大茶園的農墾茶場,有家庭茶場、茶初制廠,還有自己的貿易公司,實際上已形成產業化的構架。但由于產權不清、經營不善,一些茶場已陷入困境,存在著解體的潛在危機。近年來我國茶業產業化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實體加茶農”。由于實體在產業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被形象地稱之為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茶農,它可以把市場信息,使用技術、管理經驗傳遞給茶農,有效地解決分散的茶農經營與大市場的連接問題,促進產銷銜接和結構調整。因此,龍頭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組織能力以及市場競爭里直接決定這當地茶葉產業化的水平。我國龍頭企業競爭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茶葉的產業化發展。
(三)現有的茶葉政策導向不明確
主要表現在:(1)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體歧視不利于茶產業化。(2)稅收政策不合理影響市場機制的發揮。由于當前多種經濟成份存在,私營企業實行包干征收,國營企業則按帳征收。前者很輕,后者很重,至少相差5%。(3)科技投入乏力直接影響茶業全球競爭力。
四、提高茶葉行業集中度對策
(一)充分利用基地的資源優勢和資源潛力,不斷開發優勢產品
優勢產品,不僅要有質量優勢,而且要有價格優勢。在實施名牌戰略、重視名、優、特產品開發的同時,努力開發系列產品,滿足不同消費需求,拓寬市場。同時要積極應用現代科技,深度開發茶葉制品,尤其是符合現代生活的各種茶飲品以及在食品、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的茶葉天然提取物。提高茶葉附加值。特別的,年輕人的需求是一個廣闊的市場,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對各種碳酸飲料、咖啡更感興趣,如果把這部分年輕人的市場搶占過來,那茶葉行業的發展前景會更加光明。當前的主要問題是要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樹立品牌形象。
(二)培育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所謂核心競爭力通常是指企業所具有的獨占競爭優勢,如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品牌優勢,營銷網絡優勢等等。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茶葉企業不僅規模小,而且缺乏核心競爭力,這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連自身的生存都困難,何以能擔當起茶葉產業化發展的重任。因此在培育龍頭企業時,不僅要把企業做大,更要把企業做強。這就要求企業苦練內功,這內功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培育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過程中,要提倡茶葉企業以多種形式與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術推廣部門等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鼓勵茶葉企業以多種形式組間自己的科研和技術開發機構,提高茶葉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開拓能力弱,缺乏現代市場營銷手段是當前我國大部分茶葉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的主要表現。因此,要樹立現代市場營銷理念,學習和運用現代營銷技巧,重視和加強創名牌和營銷網絡建設等基礎性工作,來增強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和競爭力。
(三)政府加大對茶葉行業的投入
為推動茶業產業化發展,政府首先應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動和重組,如對現有茶園進行評等定級,確定合理的產量指標,在茶農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允許土地有償轉讓,解決茶園承包過于分散等問題應該允許并鼓勵茶葉生產能手經營更多的茶園,成為茶葉大戶,為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在此基礎上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目前,各類國有茶場都有自己的商品生產基地,其他形式的龍頭企業均要建立基地。可采用的方法是租賃茶農的土地使用權,統一規劃,連片開發,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同時要加大經濟投人,對低產茶園改植換種,擴大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改善生產、加工條件和設備,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要加大科技投入和強化管理及服務功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集約化水平要提倡以茶為主,多種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增強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