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峰
一、轉基因產品爭論的焦點
自從1983年首例轉基因煙草問世,至2008年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達到25個。2008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持續強勢增長達到1.25億公頃。轉基因作物為人類解決疾病防治、食物短缺、能源匱乏等一系列問題帶來了希望,但也有可能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以及生態環境構成危險或潛在的風險,對人類健康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甚至可能是巨大的。轉基因產品的支持者和反對者爭論的焦點仍然集中在轉基因產品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的潛在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擔心外源基因是否會通過“異源重組”或“異源包裝”進人人的遺傳體系中,雖然專家認為這種可能只是在理論上,而且概率極小,但畢竟目前還沒有排除。
第二,產生的具有“超級抗性”的病原微生物會危害人類健康。
第三,是否具有毒性,以及能否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歐洲的消費者在2001年開展的消費調查中表現出對轉基因食品可能對環境和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的擔心,有70%的人表示不想吃轉基因食品。歐盟出于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和自身利益而立法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
所有這些關于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問題在科學上還沒有定論之前,是否可以進行研制開發以及投入市場,應該有更嚴格和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予以規定。目前,多數國家采取的是對轉基因產品的實行標識管理制度,即為轉基因產品貼上標簽,說明產品含有外源DNA或蛋白質,由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到目前為止,已有包括歐盟國家在內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和法規,要求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包括食品和飼料)進行標識管理。從對消費者保護的角度出發,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加強對轉基因產品標識的法律規制。
二、完善我國轉基因產品標識的法制構想
2001年5月23日,國務院發布第304號令,頒布實施《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條例第四章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目錄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應當有明顯的標識。2002年1月5日,農業部頒布《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并確定了第一批實施標識管理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目錄,包括大豆、大豆油、豆粕、玉米等。2001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第28條規定:對生產銷售人農業轉基因生物目錄的農業轉基因產品。要有明顯的標。2002年5月,農業部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在其附件中規定了第1批實施標識管理的農業轉基生物目錄,包括大豆、大豆油、豆粕、玉米等。衛生部為了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督管理,保障消費者的健康權和知情權,2002年4月8日頒布了《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這個辦法》規定:從2002年7月1日后,對“以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為原料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必須進行標識。在這部包括6個章節26條的法規中,清楚地寫道:食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飾有機體或表達產物的。要標注“轉基因XX食品”或“以轉基因XX食品為原料”。轉基因食品來自潛在致敏食物的,還要標注“本品轉XX食物基因,對XX食物過敏者注意”。
盡管我國對進口轉基因產品實施了強制標識制度,但實際上實行的情況很不樂觀,與消費者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和第十八條都規定了經營者的產品標識義務。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轉基因產品標識管理。現提出如下構想:
第一,進一步增加標識產品的范圍。轉基因產品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出現的新生事物,其產品是否安全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明確定論,要讓老百姓自已選擇是否購買和使用,需要對所有的農業轉基因產品都進行轉基因標識。而目前我國規定的第1批實施標識管理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目錄僅包括大豆種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種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種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種子,番茄種子、鮮番茄、番茄醬,有的產品還沒有進行轉基因管理。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歐盟關于轉基因產品的范圍目錄,將需要標識的種類擴大到淀粉、糖類、葡萄糖和酒等一切轉基因食品的范圍。我國衛生部的管理辦法并沒有列舉,而是采取了定義的方式,《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轉基因食品。系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包括:(一)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產品;(二)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三)以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為原料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但這些只是限定在了食品之列。
第二,細化標識管理內容。總的來說,目前的法規政策不完善及缺乏實施細則的支撐。具體操作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一是用語模糊。如《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中規定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必須醒目,但是并設有對標識的字體、字號、顏色、底色以及在包裝中的位置等進行明確的規定,正是由于缺乏明確的標識標準,生產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往往采用較小的字體,使消費者難以察覺。二是內容不完善。目前我國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等級根據其安全程度分為4級,但是在我國轉基因食品的相關標識制度中并未體現其安全性,只是籠統地告訴消費者食品是否是轉基因或含轉基因成分。所以,有必要對轉基因產品標識進行細化,可以借鑒香煙關于“吸煙有害健康”的警示,細化字體、字號(或大小)、顏色、底色、以及在包裝中的位置和占包裝的面積比例,也可以借鑒沙特阿拉伯政府政府的做法,他們從2001年12月開始執行的標簽制度要求,轉基因食物一定要貼上一個三角形標簽,并以阿拉伯文及英文印上警告字句。
第三,強化執法。根據現行立法規定,對于違反關于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可以沒收非法銷售的產品和違法所得,并可以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但是,市場上銷售的轉基因食品有的不明確標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廠家擔心把轉基因標志貼上產品會帶來滯銷風險;二是違反標識規定的懲罰力度輕,最多5萬元的罰款并不足于產生法律震懾力,這與廠家生產和銷售轉基因食品所獲的豐厚利潤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因此,有必要加大罰款的數額,對違反標識的,除了沒收非法銷售的產品和違法所得之外,還可并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使違法者不敢輕易以身試法,以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第四,適時出臺《生物工程產品安全法》。目前農業部與衛生部均出臺了有關轉基因食品標識的辦法。在操作中應以哪個辦法為準,如何協調兩者的關系仍是今后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我國對于轉基因產品和食品的問題,僅僅是以條例或者辦法予以規范,并沒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這既不符合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轉基因食品安全控制的趨勢,也不利于對違法情形的監督、控制、約束和處罰。當務之急是對于現有的條例和辦法進行全面清理、協調和修訂工作,提高立法檔次,適時制定和出臺《生物工程產品安全法》,加強對生物安全的一整套法律法規的體系建設。將生物工程產品的安全系統制度化,具體制度應當包括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發制度、對生態環境和生命健康安全的評估制度、統一的檢測制度、健全的標識制度、暢通的國際國內信息交換制度、嚴格的生物技術及產品交換制度、完善的司法救濟制度等。切實履行我國承擔的國際義務,立我國生物技術大國的形象。構建我國的轉基因生物技術安全法律管制體系,以法律形式推進我國生物技術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