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溫英
處于全球化時代和現代化進程中的高等院校是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基地。和諧校園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引起我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視。深入探討和諧校園的建設問題對于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健全學校管理制度,維護學校穩定,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現實意義
和諧校園主要指校園內部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建設和諧校園是現代高等院校的重要戰略目標,是促進學校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是教育事業協調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條件。和諧校園是高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諧發展的教育合力,有助于形成以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為宗旨的整體效應。[1]
第一,建設和諧校園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涉及社會系統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涵蓋社會各個組成部分及其結構層面的和諧的系統工程。高等院校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校園小環境和社會大環境是有機相連的。社會和諧與校園和諧二者是整體與部分、大系統與子系統的關系,雙方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現代高校建設和諧校園,不僅為自身改革、發展、穩定奠定牢固的基礎,為學生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環境,而且也為社會和諧作出積極的貢獻。
第二,建設和諧校園是促進高校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辦學規模實現了重大突破,大眾化教育邁出了堅實步伐,但發展中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給高校的和諧與穩定帶來了不少隱患。例如,規模膨脹速度與學校辦學條件之間的不和諧、辦學規模與辦學效能之間的不和諧、教育質量與社會需求之間的不和諧、高校擴招與畢業生就業之間的不和諧、內部管理要求與管理人員素質之間的不和諧、大學生的言行素養與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不和諧等等。解決上述種種不和諧問題的對策,就是正確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努力構建和諧校園,促進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
第三,建設和諧校園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就是要發掘人的全部潛能,培養品德、身心、學業、人格等多方面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學生,這就必須以和諧校園為依托。現代高校應該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全面育人,和諧發展。在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過程中,和諧校園可以使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互滲透,互相交織,協調共生,使育人的過程成為一個相互和諧、統一完整的過程。沒有和諧校園就沒有大學生和諧發展的環境、氛圍和平臺,建設和諧校園就是為大學生和諧發展創造環境,營造氛圍,搭建平臺,實質上就是為大學生的和諧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二、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基本特征
和諧校園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園為紐帶的、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面協調,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基本特征應該是:
第一,辦學理念科學,特色鮮明,學校各項事業可持續協調發展。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學校的辦學要始終服從和服務于這一大局,樹立現代大學理念,堅持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從戰略的高度,把辦學質量放在首位,對學校發展建設目標進行科學規劃,對發展進程中的諸多要素和矛盾進行全面分析,在改革和實踐中循序漸進,科學決策、精心實施,將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消除在發展中,自覺統籌協調好辦學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使學校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
第二,育人為本,人才興校。高等學校生存與發展必須以人為本,對于學生,堅持育人為本,培養政治思想素質、專業素質、身心素質強,具有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高校自身而言,堅持人才興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辦學過程中要敢于并善于突出教師在教職工、教育中的主導地位,資源分配中的優先地位,營造和諧的人才發展環境。
第三,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規范協調運轉。使學校教育各子系統及各要素間保持協調運轉,激發學校與社會互動、教與學相長、自然與人文共融、學校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整體效應,實現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人和自然環境的和諧。
第四,依法治校、科學治校、民主治校機制高效靈活。和諧校園首先是法制的校園。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內實施校園管理,從事教學科研等活動,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建設一個穩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諧校園。[2]法治是學校管理的保證和主題,科學治校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按教育規律辦學。民主治校是高等學校管理的主要特點,最大限度地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師生員工主人翁的精神。
三、高校的和諧校園建設措施
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現代高校和諧校園建設,內涵十分豐富,需要用辯證的、歷史的、實踐的觀點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當前,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大潮中,建設和諧校園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提高治校興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的領導班子。高等學校領導班子是團結與帶領廣大師生實現高校發展目標的核心,也是構建和諧大學校園的關鍵。高校領導班子的團結必須建立在學校事業發展的基礎上,借鑒國外教育和國內其他高校教育的成功經驗,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各方面的工作,從辦得到的事情做起,從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抓起,著力解決學校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弘揚務實創新精神,為和諧校園建設提供前提條件和堅實基礎。
第二,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人為本為核心,建設和諧校園文化。和諧的校園文化是和諧校園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只有建立和諧的校園文化系統,才能實現人自身、人與人、人與制度、人與環境及各種思想、觀點的和諧,最終實現和諧校園的構建。[3]堅持教育方針,德育為先,加強校園師生思想道德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人為本,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教師、學生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基本需要為出發點,促進師生健康全面發展;在以弘揚主旋律為主題校園文化建設中,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根據新時期、新任務、新情況的要求,努力實現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和諧統一。
第三,健全有序的內部管理機制,構建和諧的校園制度。制度雖然具有強制性,但制度的創建必須堅持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特別是要體現對人格的尊重,對學術的敬畏,對遵守規則的自覺。對于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學校的黨政領導要以身作則,嚴格遵守;教職工要敬業育人,身體力行;大學生要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使校園的組織和個人處在一個理性、有序、和諧的運行狀態中。
第四,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協調機制。以利益調節為核心,建立規范的溝通和協商機制,使每位教師、學生、職工等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都有通暢的表達渠道。建立健全既能體現效率原則又能體現公平原則的學校績效考核分配機制,合理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促進不同崗位、不同院系、不同群體利益格局的合理化。建立和完善福利保障制度,使校內各利益群體都能享受學校發展的成果,并彼此和諧相處。
第五,建立化解校園內各種不和諧因素的機制。高校要注重研究新形勢下影響和諧校園建設的各種不和諧因素的主要類型、基本特征、形成機理和發展趨勢,以求不斷在解決新情況和新問題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化解各種矛盾的運行機制。堅持校務公開,尊重師生員工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保證教職工在校園治理中當家作主的地位。加強思想工作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切實解決師生工作、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和問題,及時化解各種不和諧因素,促進和諧校園的全面建設。
第六,加強和諧校園環境建設。環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良好的校容校貌校風具有陶冶心靈、熏陶行為、塑造人格、啟發美好想象的作用,對師生的精神思想起著振奮和激勵的作用,從而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高校和諧校園的硬件環境建設上,通過優化、美化、凈化校園環境,重視自然和人文景觀建設,完善教學場所、圖書館、實驗室、教學設施、文藝體育科技活動等場館建設,使校園的使用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達到和諧統一。在校園軟環境建設中,深入開展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努力營造具有時代特征和高等院校特色的和諧校園環境。
第七,維護校園穩定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沒有高校的穩定,和諧社會無從談起。要正確處理好學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在改革發展中促進穩定,在穩定中推動改革發展。當前,高校穩定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給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和信息安全帶來了壓力和風險;世界范圍內非傳統安全威脅明顯上升,恐怖主義,對國內的滲透破壞越來越嚴重,誘發暴力恐怖活動的因素越來越活躍。從國內看,我國改革和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各種思想觀念相互交織,各種文化相互激蕩,各種思潮不斷涌現,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社會思想意識空前活躍。從高校情況看,雖然大局穩定,但是潛伏著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種安全隱患仍然存在。因此,要全面認識高校和諧穩定的形勢,繼續深入開展平安校園活動,建設穩定的和諧校園。
參考文獻:
[1]王德勛.大學和諧校園構建的理性審視[J].教育評論,2007(4).
[2]羅海瀅.論高校和諧校園的機制建設[J].管理觀察,2009(5).
[3]王春明,馮霞.論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