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晶
“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立性等特征的總和,是從事創造性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新課程實施后,課堂留給學生的時間越來越多,越來越強調學生在課堂中要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其創新能力。如何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如何評價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過程性評價的提出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法。過程性評價能夠全面、深入、及時地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態度、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度與質量及時了解認識,對于學生自主學習將起到促進、評價、補充的作用。
一、傳統評價方式對于評價課堂自主學習的缺陷
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單一的強調學習成果,忽視對于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等方面的評價,不能完全發揮評價促進學習的功能,尤其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能滿足對于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態度、學習質量等多方面進行考察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評價內容方面的缺陷
傳統的教學評價在評價的內容上過多地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注重課本知識的考察,忽視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以及情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察。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爆炸、競爭加劇、網絡與信息時代的來臨,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學業成就作為評價學生的單一指標的局限性逐漸凸顯。尤其對于信息技術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過多對理論知識的考察并不能正確評價學生的掌握程度。
(二)評價標準方面的缺陷
傳統的教學評價在評價的標準上過多地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價值。但是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智力、潛能的發展方向各不相同,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比爾·蓋茨就是一個很好的多元化發展和個性發展的例子。傳統教學評價體系下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是“標準化”的,它否認個體差異,泯滅學生的個性、特殊興趣愛好、獨特思維等社會發展多樣的需求。
(三)評價方式方面的缺陷
傳統的教學評價在評價的方法上以紙筆考試為主,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對科學的頂禮膜拜,使人盲目認為量化就是客觀、科學、嚴謹的代名詞,于是追求客觀化、量化成為傳統的教學評價的顯著特點。但是,在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評定一個人的發展狀況時會表現出僵化、簡單化和表面化的特點,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個性發展的評價,學生發展的生動活潑和豐富性、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的努力和進步都被掩埋在一組組抽象的數據中。信息技術課程以實踐操作為主,傳統評價方式顯然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全面的評價,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評價過程方面的缺陷
傳統的教學評價過多地關注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不能很好地發揮促進發展的功能。它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于學生如何獲得這些答案卻漠不關心。這樣學生獲得答案的思考與推理、假設的形成以及如何應用證據等,都被摒棄在評價的視野之外。缺少對思維過程的評價,就會導致學生只重結論,忽視過程的現象出現,就不可能促使學生注重科學探究的過程,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與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和習慣,不利于其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限制其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二、過程性評價的提出
過程性評價是近年來新提出的教學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法改變了傳統定量評價的方式,而在評價中融進了定性的內容。什么是過程性評價,對于這個概念國內很多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有的認為是“過程性的觀察為主”的評價,評價的是學生的認知學習的過程;有的強調過程性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作出評價……”華南師范大學課程教材研究所高凌飚教授提出:“過程性評價不是對微觀意義上的學習過程的評價,也不是只注重過程而不注重結果的評價,而是對課程實施意義上的學習動機、過程和效果的三位一體的評價,或者說是人的生命意義上的學習評價。”
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的行為、學習的習慣、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方式這些無法具體測試的內容非常適用,因為它具有全面、及時、靈活、深入和可持續等優點,將這種評價方式運用于課堂教學,尤其是在進行自主學習的課堂中運用,必將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一)過程性評價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充分考慮高中學生起點水平及個性方面的差異,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課標》在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中明確提出“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信息技術課在進行過程性評價時,應針對不同評價內容和相應的課程目標,適當選擇和靈活運用評價方式,適當滲透表現性評價的理念,以學生在信息技術操作或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作為評價依據,全面評估學生在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相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二)過程性評價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
教育評價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為學習者本人提供自己學習情況的信息,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學習內容,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從而主動地達成教育的要求。這種功能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所需要的,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過程中,需要用有效的手段來監測和評價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成果等方面,而這些方面多數屬于定性的評價內容,尤其是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如何評判學生的學習表現、參與程度、合作意識等,更需要采用過程性評價來進行測量與考察。
三、過程性評價的形式方法
針對自主學習的要求以及過程性評價的具體內涵,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如何進行過程性評價,以過程性評價來促進學生課堂的自主學習,可以采用老師點評、小組互評、個人自評的方法。
(一)老師點評,及時鼓勵
老師針對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習小組的特點,對其作品和表現,作出真實客觀的總結評價,以激勵性的語言為主,然后放進學生的成長檔案內。這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信心。
需要注意:老師點評,在自主學習課堂中的過程性評價,教師點評還將包括對學生的上課狀態、學習態度、發言積極與否、創新意識、合作意識等方面進行總結評價,尤其以后者為主,對于每一個學習者都需要關注,所以教師要熟悉學生,加強課堂掌控能力,在教學中形成恰當的點評方式。
(二)小組互評,共同進步
這種方法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小組成員之間通過在制作作品過程中的表現進行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將使學生的合作能力、處事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學生對小組所給出的評價也會認真看待。小組互評對于培養學生綜合智能非常有幫助。
需要注意:如何對小組學習進行評價,如何保持小組同學持久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同學在參與小組學習的過程中都進行自主學習,如何分組成為小組合作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我采用的是讓學生自由組合,因為小組成員之間的情感是學習能否成功的保證。
(三)自我評價,自我反思
這種評價的主體是學生,評價的客體也是學生。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這種評價尤其重要,通過自評可以讓學生回顧學習歷程,認真總結,認清學習的欠缺與收獲。自我評價需要學生對照學習評價指標對階段性的學習活動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及時回顧自己成長的足跡,提高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的能力,爭取在后續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彌補缺點、發揚優點。
需要注意:學生進行自評的方式可以采用公開發言,也可以采用填表總結,但我個人認為不公開的自我評價更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想法。在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時一定要給出準確科學的量化標準,使評價進行得真實、客觀。
四、過程性評價中還需注意的方面
(一)量規的設置
量規也就是評價指標,它是對學生的表現、成果以及作品進行評價或者等級評定的一套標準,同時也是一個有效的教學工具,是連接教學與評價之間的一個重要橋梁。在過程性評價中,可以使用具體的術語澄清標準,同時使評價標準公開化,降低評價的隨意性,使評價更客觀、公正。
(二)觀察記錄方法
在過程性評價中,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應做到觀察準確、及時記錄、科學評價,但如何能做到教師對學生能夠觀察全面準確,是擺在我們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因為畢竟學生人數眾多,難以做到全面兼顧,這就需要我們采取有效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這也是老師應不斷探索的方向。
(三)教學設計合理充分
精彩的課堂教學都離不開充分的課前準備。尤其在應用過程性評價與自主學習的教學課堂上,教師更應根據每節課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設置任務、安排課堂時間,以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最高的教學效率、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過程性評價固然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也不能忽視總結性評價的定量功能,在教學中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既可關注結果,又可關注過程,使二者和諧統一。進行評價時,應當考慮評價活動占課堂整體教學時間的比例。要注重評價的實際效果。要避免使用過于繁瑣的評價程序,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進行評價。不能為評價而評價或以評價為目標進行教學。另外,教師要時刻關注評價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效果的反饋作用,要根據評價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
總之,只有加強評價的鞭策、激勵作用,淡化選拔、甄別功能,關注過程的評價才可能深入學生的發展進程,及時了解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所作出的努力及獲得的進步,這樣才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產生動力,并使之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也只有在關注過程中,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形成,從而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