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日語教材的局限
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日語專業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借用四年制大學的教材。這些教材各有所長,但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歸納起來,主要存在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與教學計劃制定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大綱制定的教學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差距使得教材的科學性直接受到影響。高職院校所借用的本科日語教材是按照以往本科生的實際情況編寫的,這些教材一般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日語讀寫能力,而對聽說能力則要求不高。另外,在形式上比較單調老套,主要為傳統的頁面印刷品。不能體現以人為本、能力本位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也難以達到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滿足職業教育的教學要求。
2.教材缺乏先進性
一些教材由于編寫年代久遠,其內容與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發展嚴重脫節。教材的內容陳舊落后,在知識更新周期和產品換代周期越來越短的今天,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相比嚴重滯后。現代日語不斷地從外來文化和現代科技發展中汲取著營養,隨之而生產并更新了大量的詞匯。而且,這些更新換代后的新詞匯以大量的英語由來的外來詞為主,如IT產業、新材料、新藥開發等行業的專業用語等。而傳統的教材沒有也無法及時反映這一特點,因此說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另外,在適用范圍、彈性結構等方面,也難以適應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旨的高職教育課程創新體系的要求。
3.教材缺乏實用性
傳統的本科日語教材往往只注重日語語法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從內容上講理論內容偏重,從教學詞匯方面看書面語的使用偏多,即忽視了教材的實踐性,缺乏高職特色。另外,由于很多教材的編寫者長期未與現代日本社會接觸或由于缺乏國際化的知識,使得教材缺乏實用性。因此,在高職院校使用此類教材,不能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很理想。
二、建構主義理論與教材開發
1.教科書中知識選擇的依據
建構主義強調主體對意義的主動建構,認為知識本來就不是客觀存在物,它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之中建構起來的,是對現實世界的猜測和假說。
建構主義把認知過程看作是人使用語言和話語的結果,而語言和話語是社會性的,是人際交流的產物,因此認知過程在其根本意義上是公開的、社會性的,其次才是私有的和個人的。在這個意義上,建構主義提出,認知并不存在于個體的內部,而是存在于人際之間。再進一步說,第一,知識是建構的,而不是現實的“映像”“表征”或“表象”,建構是社會的建構,而不是個體的建構;第二,語言并非是具有確定意義的透明媒介,也并非是表達思維內容的個性工具,相反,語言是先在的,規定了思維的方式,為思維提供了基礎。這兩方面觀點構成了建構主義的邏輯起點。
既然語言先于知識,知識是個人化的產物,那么無論教科書或是別的教學材料中,對所選知識的真理性、經典性的苛求就喪失了理論依據。選擇知識的標準不依附于知識本身而轉向學習者,轉向學習者的認知情境并最終轉向社會。這是對傳統教科書知識選擇方法論的顛覆。
2.知識的情境性與教科書中知識的編排方式
建構主義提出,知識作為學習者主動意義建構的產物,同時也是情境的產物。建構主義者主張把要學習的知識置于多種具有一定復雜性的問題情境中,著眼于不同的側面,使學習者對知識形成多角度的、豐富的理解,從而使他們在面對各種問題時,能更容易地激活這種知識,靈活地利用它們解釋新現象,形成解決問題的程序。
傳統教學對知識學習基本持“去情境”的觀點,認為知識一旦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來,成為概括性的知識,它就具有了與情境的一致性,反映了具體情境的“本質”。因此,對這些概括性知識的學習可以獨立于現場情境而進行,而學習的結果可以自然地遷移到各種真實情境中。
建構主義反對這種將情境進行簡化的知識編排方式,認為這會使學生脫離產生問題的具體背景和環境,既無法使學習者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與原理,也無法在學習后有效地遷移到對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上。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總是與特定的背景與條件緊密聯系的,總是真實而復雜的。學習環境的設計應追求一種真實而復雜情境的創設。為了把學習置于一個更真實、更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建構主義主張在教科書中更多地讓學生利用各種原始數據、素材進行分析思考,而不是直接接受基于這些數據素材而得出的結論。
3.知識遷移與教科書中知識的歸納概括方式
在傳統學習遷移的研究中,學習和應用被嚴格區別分離開來,這明顯與建構主義學習觀不符。根據建構主義的立場,無論在學習情境還是應用情境中都存在建構,建構過程對兩種情境下的學習都存在影響。因此,學習遷移就成了知識在新條件下被重新建構的過程。
知識的建構總是伴隨著對知識應用范圍的建構,知識的抽象水平與心理上的應用范圍共同決定了遷移的效率。在知識的抽象水平一定的情況下,由學習者通過各種變式學習獲得的抽象知識,其遷移范圍會更廣。為此,教科書中知識歸納的方式應該是抽象水平很高的,同時輔以多種情境變式,幫助學習者從知識建構過程的開始就生成較多的應用。
三、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高職日語教材開發策略
建構主義側重使學生“建構”起自己的新知識,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意義建構、賦予文本以個人意義。以下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編寫、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標準日語精讀》系列教材為例,探討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高職日語教材開發策略。
1.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
本套教材滿足了“三個需要”,即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的需要和社會市場的需要。針對高職日語教學的特點,我們把“教師易教、學生易學,在互動中完成語言學習、在實踐中掌握商務技能”作為本套教材編寫的宗旨。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具有以下特征:教育層次的高等性、教育類別的職業性、工作崗位的一線性、業務內涵的應用性。本套教材緊緊把握社會市場的發展動向,契合日語專業的知識結構要求、能力結構要求和綜合素質要求,以培養具有日語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課文全部由日本專家原創,內容新穎生動,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符合社會需要,反映時代特色,使學生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能學到商務知識,提高實踐能力。課文短小精煉,篇幅雖然不長,但基本涵蓋了基礎日語階段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識點,同時這本書參照國際日語能力考試的大綱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編寫。另外,在語法解釋部分沒有做過多的展開和深入的分析,而是力求簡潔明了,主要通過更多的練習來進行鞏固和提高。
2.提供真實可行的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發生在情境之中,而情境則與鑲嵌在其中的知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系。”真實、復雜的情境才能相應地形成真實、復雜的問題,進而發展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本套教材的課文包括生活篇和商務篇。每一課的課程目標除了對語言交際能力有具體要求之外,還包含了對職業角色的各項能力要求,如禮儀、工作態度等。教師在教授語言的同時,把這些內容也貫穿進去,進一步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的契合。在語言應用能力方面,將結構大綱、情景大綱、任務大綱等的合理要素有機融合在一起,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商務知識的積累方面,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將日語商務知識、商務禮儀融合進本套教材。以會話部分為例,第一部分為日常生活場景會話,第二部分為呈現商務氛圍的公司、工廠等地的場景會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項目的形式模擬生活或工作場景,加強語言技能訓練和商務知識及相關職業技能的訓練。
3.擴大知識的應用范圍,促進知識正遷移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被應用得越多、越多樣化,知識的邏輯外延就越多地變為心理外延,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就變得越深刻,也就越能靈活地應用知識。”本套教材在設計上體現了這一點。
教材的課文分三部分:正文、生活會話和商務會話。其中商務會話是以往綜合性日語教材所沒有的。單詞部分除了列舉單詞的音調、詞類和中文意思外,還增加了簡單的例句,旨在讓學生在句子中學習詞匯、在語境中掌握意義,避免了單純記憶單詞的枯燥性,同時也強調了詞匯的應用性。語法解釋部分列舉了每課的重點詞匯和語法,并在后面附有替換練習,改變了以往教材中語法與練習割裂開來的編寫模式,使學生在學習新語法的同時,馬上能夠學以致用,有利于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束語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學習的建構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教科書的編制和在教學中的具體使用具有革命性的課程學意義。通過《新標準日語精讀》系列教材的編寫,筆者認為,建構主義對教材的創新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理應成為教科書編制的基本理念。
參考文獻:
[1]羅如新.高職日語教材開發探析[J].成人教育,2005(9).
[2]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J].教育傳播與技術,1998(3).
[3]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4).
[4]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Longman,Inc.2000.
[5]WiUiams,Marion& Burden,tk.L.Psychology for I.language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fiv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mity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