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旸
一、知識經濟背景下構建大學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構建大學人才培養新模式是一項宏偉的教育教學改革,也是一項組織性和計劃性很強的系統教育工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核心是在教育工作中堅持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統一。高校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廣闊的知識視野、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且要使學生具備主動學習和創新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和參與國際交往的能力,以及能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等。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確立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觀,要將素質教育貫穿于大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要求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繼承和保留了科學、嚴謹、系統化優勢,但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和素質培養等現象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尤其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真正地落實。課程體系的調整應該包括對理科學生重點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對文科學生適當開設自然科學課程,以促進文理知識的相互融通,使學生在寬口徑的專業面上打好適應基礎,在柔性的專業方向上培養適應能力,在整體化上提高素質。
要注意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在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包括舉辦各種類型的學術報告和專題講座、學生讀書會、學生社團活動、文藝匯演、體育活動等。教師要認真組織學生參加教育實習,積極開展社會文化調查,讓學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大背景中不增長才干、提高綜合素質,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對自身的要求和挑戰。此外,還要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以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
二、大學培養綜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及心理素質。培養綜合型人才就是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亦即使之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和文化修養,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實際上,培養綜合型人才就是對大學素質教育最好的詮釋。關于素質教育的理論,在我國古代有“射御禮樂書數”,近代陶行知先生有身體力行的“實踐教育”,現代有“T”型人才結構理論,以及美國哈佛大學的“通才”培養模式和“超越零點項目”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對“素質教育”的嘗試。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和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這些理論還缺乏系統性和較好的可操作性,它們都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歷史上,我國的高等教育受蘇聯模式的影響較深,在培養目標上一貫強調“專業對口”,從而導致專業劃分越來越細、學生的知識面過窄等種種弊端。而在教學過程中,曾經存在著知識結構陳舊、教學內容和方式過時、僵化等問題。世界已全面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社會對科學技術的極大重視和對物質利益的強烈追求使科學教育備受青睞,而人文教育則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這種急功近利的現象使大學生盲目迷戀高新科技教育,而忽視了人文思想與精神對自身的培育。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正處于一個嬗變過程中,對大學生加強素質教育,特別是建立大學的綜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在當前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其今后的擇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新形勢下大學人才分層培養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把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素質教育片面地理解為免試教育。一些人認為考試會加重大學生的課業負擔,這樣會回到應試教育的老路上去,這是一種誤解。素質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受教育者是否達到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完善嚴格的考評手段,對之進行認真地考評,才能推動素質教育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二是把特色教育當成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全部,忽視了素質教育全面性的特征。學校只通過開展一些課外的文體活動、書法講座、音樂、體育競賽等來體現素質教育。或者片面地理解個性教育和因材施教,只講少數學生的所謂特長等。其實,實施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就是要充分注意到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發展。如果偏離素質教育的這些內涵,就會淪為形式主義的作秀,走向它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