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國
“實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終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沒有實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會沒有任何意義?!盵1]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有效性不強?!盵2]作為在高校擴招背景下高速發展起來的高職院校,由于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其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效性的問題較普通高校更為突出。為此,分析和研究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探求工作方法和策略,是當前改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務。
一、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本內涵
所謂“實效性”,就是指事物經過某種活動過程后,產生的客觀結果與預期的目標相比較,它所達到的真實有效的程度或狀態。[3]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是指高校按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要求,結合大學生思想、心理和行為的實際特點,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活動的結果(即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格和心理素質)所達到的真實有效的程度?!盵4]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主要是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實踐中的可行性,產生良好結果的可靠性?!盵5]具體說來,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效果。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客體能把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準則。
(2)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效益。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把內化了的思想道德準則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3)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問題。主要是在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的投入獲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
二、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本因素
1.社會外部環境的影響和沖擊
受社會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和沖擊,高職生價值觀“泛功利化”的現象較為普遍。另外,由于網絡信息良莠不齊,一些色情、暴力、迷信的信息內容給判斷和鑒別能力較弱的高職生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2.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缺乏科學正確的認識
“目標定位的職業性、內容選擇的應用性、教育過程的實踐性以及教育模式的開放性”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個基本特征。[6]然而,作為近幾年才從各類中專學校升格而成的大多數高職院校,由于欠缺組織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經驗,導致他們在組織開展工作時更多地照搬一些綜合性普通高校的做法,從而難以取得實效。為此,深入研究和把握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規律,是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前提條件。
3.教育方法陳舊落后、呆板單一
大多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著方法手段陳舊落后、機械呆板的狀況,傳統的“理論說教”仍然是當前許多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由于這些機械、教條、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無視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脫離現實生活,禁錮學生的思想,扼殺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極大地影響和制約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高。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組織機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兩條主渠道: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二是學生工作。大多數院校由一名副校長分管教學,由一名黨委副書記分管學生工作,由于各自工作的出發點和側重點不同,存在著各自為政、互相扯皮的現象,缺乏統籌規劃和統一指導。此外,很多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員及專業課教師還沒有樹立“全員育人”的思想觀念,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兩課”教師和專職政工人員以及學生工作部門的事。從而導致了“只管事,忽視人”“只教書,不育人”現象的出現,并大大削弱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存在許多問題
(1)數量不足。高職院校是高校擴招的主體,學生人數增長迅猛,但由于編制等原因,多數高職院校的專職輔導員數量并沒有按國家有關文件規定的1:200的比例要求合理配備。據2005年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關于全國高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基本情況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在200名學生以內超過標準配置的占66%,其中較大規模超過標準配置的占約31%,嚴重超過標準配置的達10%以上。[7]
(2)素質不高。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整體素質與教育者的角色要求尚存在較大差距,一些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政治信念薄弱,理論素養差;有的主體意識不強,職業角色認同感不強,缺乏責任心和情感投入;有的知識結構單一,教學能力欠佳,科研能力不足,甚至被社會現實和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所困擾。
(3)隊伍不穩。由于缺乏積極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當前多數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普遍存在高流動性、低穩定性的狀況。據調查顯示:只有7.19%的人認為輔導員崗位是“大有作為的職業”。[8]在專職輔導員中,任職10年以上的只占到10%左右。[9]教育隊伍流動性大、穩定性差的狀況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主要策略
1.確保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戰略地位
由于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存在偏差,許多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都存“重技輕德”的傾向。有鑒于此,在教育部2006年11月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各高職院校者要大力增強“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把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作增強高職生就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2.充分體現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定位的職業性
“職業性是職業教育系列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10] “職業性是高職培養目標定位的內涵。”[11]為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緊緊抓住職業性這一鮮明特點,要堅持把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塑造學生企業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要把社會的共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與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紀律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1)開設相關課程。開設《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課,幫助學生掌握職業道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規范,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強化學生的敬業、樂業、勤業、創業精神。
(2)加強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讓學生在具體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體會和感受有關的職業道德知識和職業道德規范,不斷增強對職業道德的理解和認同,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養成“立業為國,執業為公、恪盡職守,服務為人”良好職業道德。
(3)引入企業文化。以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愿景、企業信條、企業倫理與企業道德等企業精神文化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充分發揮企業精神對學生職業行為的導向、凝聚、激勵以及約束功能,切實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
3.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實踐性
“校企結合”“工學交替”“教學做合一”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因此,各高職院校在加強“兩課”教學,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還要依托相關的行業企業,加強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使學生在具體真實的職業環境中不斷加深對相關職業道德知識和職業道德規范認識、理解和體驗,同時逐漸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生活道德、職業道德難題。通過“校企結合”“工學交替”“教學做合一”,把職業倫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在實習、實訓、實驗、畢業設計等各個實踐環節,使學生在教育中實踐,在實踐中自我教育,從而不斷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
4.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體性
各高職院校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以單純的“說教式”“強制式”和“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積極開展運用“啟發式”“參與式”“體驗式”“滲透式”“咨詢式”等主體性德育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實踐與嘗試。例如,可以通過運用啟發式談話以及道德兩難討論,澄清和加深學生對某些道德原理和道德規范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通過組織案例研討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思想理論和道德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及社會實踐等教育方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同時還應結合不同學生在學習、交往、情感、就業等方面存在的思想問題,開展“一對一、面對面”的咨詢式輔導與教育活動,從而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提供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
5.強化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的系統性
各高職院校要從實際出發,加強思政工作隊伍建設與培訓的總體規劃,努力構建和完善日常培訓和專題研究相結合、中長期學習與短期培訓相結合、學歷教育與在職培訓相結合、國內培訓與國外研修相結合的分層次、分類別、多渠道、多形式、重實效的立體式多元化培訓體系。通過各種培訓方式重點組織專兼職思政工作人員深入學習黨的重要思想,學習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以及就業指導、學生事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以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建軍.堅持以人為本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48.
[2]李海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及其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3):73.
[3][4]楊雙.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論[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 (1):78 .
[5]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55 .
[6]吳太勝.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困境與改進策略[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44.
[7]趙慶典,李海鵬.高校輔導員班主任的心愿[N].中國教育報,2005-08-14:3.
[8]林佩云,蔡茂華,陳雄鋒.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7(2):48.
[9]梁金霞,徐麗麗.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推動輔導員隊伍健康發展——全國103所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狀況調研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6):88.
[10]陳亞玲.對高職教育三個基本理論問題的再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35):15.
[11]李國棟.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