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偉 劉 準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并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六大任務之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國的高校也將迎來“90后”的新一代大學生。一個時代的青年有一個時代的鮮明特征,不同時代的大學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90后”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生態度上彰顯出來的新變化,已不可避免地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將面臨的新課題。
一、“90后”大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和自身特點
1. “90后”大學生的一般特點
“90后”大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相對優越,社會環境相對復雜。他們普遍為獨生子女,多在“6+1”(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家庭環境下生長起來,由于家庭的溺愛,他們的社會閱歷缺乏,也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由于家庭的小環境里,他們往往被視為心肝寶貝,從小衣食無憂,可以享受到豐富的物質產品。而他們身處的社會大環境則是市場經濟、信息爆炸、網絡時代、個性偶像等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這使得他們有更開闊的視野,知識儲備更豐富,懂得通過多元化途徑獲取新知識,興趣愛好更加廣泛,積極進取,善于發散思維,樂于表現自己,富有愛心和同情心。弱點是自我意識過于強烈,喜歡攀比,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生活自理能力相對不足。
2.“90后”青少年的典型特點
(1)消費觀念超前,欲望更強,錢和獲得錢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過分強化;
(2)相對缺乏一種對團隊組織的忠誠感,而是以個人和個性作為追求和崇尚的目標。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將人生的全部意義放在某個支點上,因為一點小事受挫,就會感覺人生毫無價值,挫折教育比較欠缺;
(3)對新媒體的熟悉程度及親和力遠遠超過上幾代人。“90后”大學生對網絡都很精通,很多新生在沒有到校的時候都已經通過網絡聊天工具成為了朋友。調查中發現,他們中100%有至少一個電子郵箱、一個網名,80%玩過網絡游戲,還有20%擁有自己的網絡博客,10%隨身攜帶電子圖書。
(4)一些社會現實讓他們很早就明白應該把注意力投向具體的事情,而非抽象的哲學。比起“80后”,“90后”大學生更加功利,他們在進入大學校門時大都有較為明確的目標,考研、出國、獎學金,一樣也不落下。對于自己的未來有著獨特的認識和理解,絕大多數學生都確定了自己成才發展的基本方向。這些目標定位明顯受到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呈現更加務實的傾向。
二、“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以人為本”,著眼于大學生思想實際
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從“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新認識出發,要著眼于大學生的思想實際,關心、理解、信任他們,滿足他們的需求。過去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著眼于“管理學生”。而對于個性更加獨立自我的“90后”大學生而言,傳統手段顯然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創新。從“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新認識出發,有助于滿足大學生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于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1]對于“90后”一代的教育,應該采取引導,讓他們揚長避短。他們思想前衛,注重新穎,就應該努力發揮他們的這種創新性思維,創新型社會需要的正是這種創新型人才。在教育的時候,對“90后”一代應該多一些寬容和理解,不應該過多地苛刻指責。
2.發揮“思政課堂”主渠道優勢
針對“90后”大學生可能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功利欲望心強烈,沒有形成正確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容易產生空虛感等問題,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主渠道優勢,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在進行傳統課堂教育的同時,還要注意創新教育方法。無視學生成長的現實變化和主觀需要,漠視他們所面對的實際問題,強制性地進行單純灌輸式的教育,在今天往往是無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要增強自身的時效性和生動性,多聯系大學生的實際,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成為與大學生溝通、交流、討論的重要平臺。
3.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創造良好育人環境
校園文化是教師、學生和管理者共同傳承和創造的精神成果的綜合,是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激勵大學生的愛校感情,通過記校訓、唱校歌、戴校徽,培養愛校意識,產生凝聚力,培育大學精神。要建設高雅的人文景觀,使校園的山、水、園、林達到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和諧統一,用優美的校園景觀激發大學生的愛校熱情,陶冶大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他人的美好情操。要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吸引力強的學術、科技、教育、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讓“90后”大學生在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中增強自身綜合素質。[3]
4.占領網絡新陣地,打造多種媒體
“90后”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長大的一代,他們對網絡的依賴性很強。而網絡中許多不健康新聞對“90后”大學生的心理是一種極大的沖擊。網絡的虛擬和假想的美好誘使這些孩子在心理上不斷探尋,使得一些孩子脫離了現實,不能冷靜客觀地對待事物,迷失自我,從而心理上產生異變。甚至用虛擬世界的方式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甚至包括漠視他們自己的生命,造成許許多多悲劇的發生。與傳統教育方式相比,網絡的優勢十分突出,信息量大,傳遞速度快,學生選擇余地大,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開展網絡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營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提高思想覺悟,建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互動式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通過建立形勢教育網、校園生活網、心理健康教育網、科技創新網、職業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等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引導大學生的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發展。與此同時,要發揮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校刊校報等多種媒體的功能,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延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空,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打造立體教育平臺。[4]
5.加強心理輔導,注重個人心理問題的解決
“90后”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久而久之,在他們的心理上早就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想到要去顧慮他人的感受。走進大學后如果依然用這樣的心態去面對同學、面對舍友,容易使人際關系變得不和諧,內心的失落感蔓延加之日常生活的瑣事引發的矛盾,輕易就能使這些還未成人的學生出現心理危機,走向心理極端。因材施教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者應該研究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往的學校教育環境,認真調查分析他們的社會認識水平、心理發展情況,在心中有數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
6.樹立科學積極的消費觀,倡導理智的校園消費文化
在殷實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90后”,對錢的概念相對模糊。他們接觸到的事物新鮮時尚,因此消費欲望比“80后”更強。剛拿到大筆的資金,往往不考慮個人經濟狀況和支付能力,一味追求“吃要講究、穿要高檔、玩要豪華”的消費模式。要反對超前消費和畸型消費,弱化盲從、虛榮心理,增強學生自律自主能力,杜絕消費中的攀比盲目行為,不貪圖享受、倡導勤儉節約、有計劃消費的良好習慣有利于“90后”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習慣的養成。學校在加強“90后”大學生消費觀念教育的同時,也要同時加強大學文化和娛樂設施的投入,為大學生提供足夠的活動場所。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把“90后”大學生的興趣、熱情引導到追求健康的精神活動上來。同時還要和學生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
每個時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都帶有時代的鮮明痕跡。“90后”大學生帶有這個時代高速發展、急劇轉型的鮮明特征,盡管他們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點,但毫無疑問,隨著他們逐漸成熟并且融入社會,他們必將成為這個時代的弄潮兒。
參考文獻:
[1]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段保才.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創新[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26):37-387.
[3]蘇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蘇振芳.網絡文化研究——互聯網與青年社會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