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張愛玲說:女人愛衣服,衣服其實就是女人的袖珍戲劇,走到哪兒就上演到哪兒。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它的獨特魅力在于其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故能在服飾文化中獨領風騷,久盛不衰。
旗袍絕對是香港導演王家衛影片中傳統女人最拿手的戲劇。影片中穿旗袍的女人都永遠云鬢高聳,她們高昂的盤發具有著圖騰的力量,而旗袍果然也真是懷舊影片中最適合她們體態的。中國女性削肩、纖腰,骨感一點如張曼玉穿出了纖細動人的韻致;豐滿一些如劉嘉玲、章子怡則是豐腴盈潤;即使是年紀稍大、略顯發胖的女性如養母潘迪華穿著,也仍然一派優雅富態。旗袍以驚人的包容性,為不同的女人詮釋著不同的風韻。王家衛影片選擇旗袍來承載意義,因為旗袍本身,也具有負擔意義的特質。
我們可以從旗袍所體現的東方美學特征入手深入感受一下電影中的女性。王家衛作品中大部分是表現香港本土生活,懷舊影片中的香港有著濃厚的上海風情,但也有西方觀念夾雜其中。與西方性感服飾不同,旗袍不溫不火,實質上卻渾圓深厚,它適度的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眾品位。從正面看,肩寬、收腰和寬下擺,構成“X”型,從側面看,高胸后臀形成“S”型,全方位體現女性曲線美,符合世界女裝的潮流,而這樣多方位體現女性曲線美在西方服飾上也不多見。
在現代人眼中,東方女人的體形和保守的上衣使東方女人顯示出一種溫婉的神秘。對于女人來說,衣服是一種語言。其實一個絲綢在身的人,猶如裹住了桑的魂。所以當女人一襲旗袍在身的時候,總讓人聯想到“滄?!倍?。這是因為旗袍本身具有較為豐富的內涵,同時也因為女人賦予了旗袍非凡的神韻。旗袍是風情萬種的,而王家衛的電影里,也總是貼切地描繪著女人的萬種風情?!痘幽耆A》中,女主角身上的二十多款旗袍折射出的是多層次的隱喻意義,海派文化中的東方情調旗袍,在此有畫龍點睛效果。
影片中蘇麗珍身上有典型海派女人的冷靜與潔身自好,她精致不張揚,刻意與周圍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作為公司的秘書,她衣履光鮮,卻從不希望在大環境中凸顯自己,以期盼隱身于既有的生活。辦公室中她恰到好處地隱藏著,仿佛與所有家具一樣,僅是擺設,只有劈啪的打字聲才能證明她的存在。電影中導演巧妙地把旗袍作為一個調色的道具,將女主角身上的旗袍色調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起來。在家居環境中,蘇麗珍分別穿上了紅黃藍三色碎花旗袍,而房間里不同色調的黃與家具、家飾、植物,乃至室內散發的淡黃光暈,都與女主角的衣服在視覺效果上達到了搭配、融合的效果。夜晚,暗色的旗袍是她寂寞心情的寫照,同時又將她隱身于夜色之中,柔軟的絲質旗袍,高高的硬領,成了她自我保護和與世隔絕的一層特殊外殼。
蘇麗珍的旗袍,素雅的,性感的,絢麗的,摩登的……加上與之相配的盤發、耳飾,影片宛若是一場個人時裝秀。我們可以對比影片中不同時間著不同旗袍的女主角的心情:
1962年,蘇麗珍的旗袍從色彩到圖案都是觸目驚心的艷麗與大膽,這濃艷的激情似乎有從被包裹的軀殼里溢出之感。
1963年,一襲濃濃的深藍色旗袍,靜謐而憂郁。蘇麗珍有的只是激情退卻后的平靜。
1966年,內斂、含蓄,圖案及花色都回歸旗袍的傳統意義。片尾旗袍則隱約是中年形象。旗袍不僅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更用不同年代艷麗的外表,襯出女人不同的心境。
《花樣年華》有三分之二的畫面是夜晚之中,但蘇麗珍的旗袍卻是光亮的。亮暗強烈對比是人物與環境,欲望與道德,內心的熱情與現實的激烈對抗。那身華美的旗袍最終將在夜幕下褪色,如同那逝去的花樣年華。
懷舊影片《阿飛正傳》里養母的旗袍風韻十足,《2046》中白玲的旗袍則更具時裝化。如果說蘇麗珍的旗袍和整體造型示范的是傳統美德與形象,而白玲的旗袍則代表的是變化多端,妖嬈嫵媚,似乎有改良意味的中西結合?!?046》中白玲與周慕云最后一次見面,白玲一身灰色格紋布旗袍,沒有任何首飾,似乎有洗盡鉛華回歸傳統之感。
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標志著傳統、被壓抑的情感與渴望,是王家衛六十年代最美的記憶,也是時間、空間、人物的最好印證。
王家衛影片中塑造了一批不同年代、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從女性角色上看,王家衛電影中的女性主要分為傳統女性和現代女性。她們或來源于保守年代或現身于現代社會,處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性別角色和情感上又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并且都有符號化的審美取向。
(作者單位:中州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