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沛
作為孝道的表現之一,中國人歷來重視對死者的掩埋。《禮記·月令》中“掩骼埋黹”之說,歷代奉為明訓。《后漢書》卷七栽,東漢桓帝時,詔“今京師死者相枕,甚違周文掩背之義……若無親屬。可于官地葬之,表識姓名,為設祠祭。”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眸)詔諭中也說:“掩骼埋黹,古之令典。今或有孤老餒疾致死,暴露溝塹者,洛陽部尉依法棺埋。”宋代對此尤為重視。早在宋太宗時即下詔“死者官為藏瘞,以錢五百千分給之。”(《宋會要》卷五十七“食貨”)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詔開封府市地于四郊,給錢瘞民之不能葬者。”(《宋史》卷十二“仁宗本紀”)徽宗時,蔡京當政,更創為漏澤園,作為掩埋代葬的專門機構。《宋會妥》卷六十“食貨”栽:崇寧三年(1104年)二月三日,蔡京上書建言,元豐年問神宗“常詔府界以官地收葬枯骨。今欲推廣先志,擇高曠不毛之地,置漏澤園”。得到徽宗批準。
漏澤園類似現代公墓,由僧人負責管理,并設仵作等執事人員。僧人支給薪水,并領賞賜,“瘞及二百人,官府保明中朝家,給賜紫衣、師號賞之。”(《宋會要》卷六十“食貨”)漏澤園的經費,取自常平倉,所謂“埋瘞無主死人,即于常平司錢內量行支給”,“措置修蓋漏澤園地段,及召募僧人,每月支破常平錢米。”(《宋會要》卷六十“食貨”)《夢粱錄》謄十八言及杭州的情況時說:“宋朝行都于杭,仁和、錢塘兩縣。置漏澤園一十二所,官府委德行僧二員主管,月給各支常平錢五貫、米一石。”
漏澤園一般“擇高曠不毛之地”為之,也有設于空閑田地或其他山地,以藩墻隔開,“無故若放牧,悉不得入。”收埋對象包括“寺觀寄留槽櫝無主者,若暴露遺骸,悉瘞其中”,“軍民貧乏親屬,愿葬漏澤園者,聽之。”后來大抵以居養安澤院收養之^為主。在埋葬時,人給地8至9尺,以為墓地。墓穴深3尺,掩埋后,立有碑記,寫明“死人姓名、鄉貫,以千字文為號”,并置圖籍,“以備點檢查核。”(《宋史》卷六十“食貨”)其管理,可謂細致周密。
漏澤園的施行也并非沒有弊端,其弊主要有二:一是“埋瘞不深,遂致暴露”:二是園地往往為豪右占佃,即所謂“緣其間地段,多是為人占佃”,而地方官往往徇情包庇,以致事情得不到妥當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