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禧
[過程勾勒]
一、板書象形字“燕”,引導學生圍繞燕子說說自己的見聞和感覺,唱《小燕子》;引導學生逐段讀通課文,重點指導學生讀正確讀連貫。
二、指導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先逐句朗讀。體會燕子羽毛、翅膀、尾巴的樣子和特點,重點理解“翼尖、剪尾”;然后歸納燕子的外形特點,練習背誦。
三、指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圍繞“你仿佛看到什么?誰能從文字中讀出畫兒來?”引導學生朗讀交流,重點理解“趕集”;配樂朗讀,轉化成詩歌形式,要求讀出詩情畫意。
四、指導閱讀第三、四自然段。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浮現當時的情景,邊讀邊用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
五、配樂范讀鄭振鐸《海燕》中的片段,感受鄉愁。
[片段回放]
師:小時候,奶奶告訴我,這春天,是小燕子的尾巴剪出來的!小燕子來了,春天也就來了,兒歌不是這么說的嗎?小燕子,穿花衣——(師生共誦)小燕子從南方飛來,看到了怎樣的美景呢?自己讀第二自然段。
師:誰能從文字中讀出畫兒來?
生:我看見青的草,黃色的嫩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
生:我看到花草生機勃勃。
生:花兒、草兒的顏色很鮮艷,它們都長出來了,很漂亮!
生:千萬條柔柳展開了鵝黃色的嫩葉。
師:柳枝在于什么?
生:在伸懶腰!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屏幕上逐漸點擊出一幅水墨畫)你們看,柳枝搖曳,鮮花盛開,細雨灑落,一派美好的景象!小朋友,你的腦海中是不是也浮現出美妙的畫面?
生:是。
師:美是要仔細揣摩、細細品味的!春天究竟美在哪兒?就讓我們去品味課文。請一位女生讀第二自然段。
師:文中有一個詞“趕集”,趕集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去超市。
師:“趕集”中的“集”不是現代超市,是集市。知道為什么去趕集嗎?
生:要把東西拿去賣。
師:拿什么去集市賣呢?
生:青菜、白菜、蘿卜。
師:那用不著趕呀!
生:如果不趕,會被人家搶去攤位的!
師:去遲了會賣不掉!農村人帶著農副產品去集市賣,就叫“趕集”。文中的景象就像“趕集”似的,誰去趕集了?
生:小燕子,還有花呀、草呀、柳樹呀。
師:它們是怎樣來趕集的呢?為什么來趕集呢?我們就來做做這些花草樹木。讓我來問問桃花。桃花、桃花。看你那紅撲撲的臉,你帶什么來趕集啦?
生:我帶著紅艷艷的色彩,甜甜的花香來了。
師:柳樹呀柳樹,你是怎么樣來趕集的?
生:我飛快地奔來了。
師:你帶什么來了?
生:我帶來了動人的舞姿,還有動人的色彩。
師:怎樣動人的色彩呢?
生:嫩綠嫩綠的色彩。
師:為什么急急地趕來啦?
生:因為這里很美呀!
師:你的到來使這里的春天更美了。樹兒、花兒、草兒都來了。真是“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呀!
(生有感情地讀第二自然段)
師:小燕子看到這么美的春天,會說什么呢?
生:哇,這么美的景色,我要趕快生孩子!(笑)
生:哇,好美啊,我要在這里住下。
生:哇,我們也要趕來,為春天增添一分生趣。
師:小燕子趕來了,也加入到它們這個行列中,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你們瞧(在水墨圖上加上小燕子),在柳枝搖曳,細雨灑落,微風輕拂,桃花盛開的畫面中,活潑機靈的小燕子飛來,好一幅爛漫無比的春光。讓我們再讀一讀,讀出這春光無限。
(生再讀第二自然段,配樂)
師:小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光增添了怎樣的生趣?靜心閱讀第三、四自然段,邊讀邊在腦中畫畫看到的情景,也可以用手勢做做你看到的當時的情景!
(生邊默讀邊思考)
師:(巡視)有些小朋友還在文字旁寫下了自己的感想,這種習慣很好!咱們來看小燕子為春光增添了怎樣的生趣?來看第三小節,誰來說?
生: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的一聲……蕩漾開去。
師:你是想告訴大家什么?
生:燕子在飛行的時候很活潑!
師:小燕子的飛不叫飛,作者叫它“掠”,怎樣的飛叫“掠”?用手勢做做看。(請一生上臺演示)
師:“飛”和“掠”有什么不同?
生:姿態不一樣,(邊說邊做動作)斜著飛叫“斜掠”,橫著飛叫“橫掠”。
師:哪個是說飛得更快?
生:“掠”的速度快,而且姿態動人!眨眼間,就過去了。
師:還從哪里讀出“掠”不僅指飛得快,而且飛得美?
生:唧——
師:我來讀文章,你們來演小燕子!(師讀生演)
師:你們還看到過誰有這樣的本領?
生:孫悟空。
生:還有老鷹。
師:它們的飛都不叫“掠”,孫悟空是騰云駕霧,老鷹是盤旋,只有小燕子飛得夠輕盈。
師:再讀第三自然段,把燕子獨特的美的飛行姿態表現出來!
師:燕子一文就是一幅動人的畫。如果我告訴你,文中所寫的是一段由小燕子勾起的回憶,你相信嗎?
生:(點頭)相信。
師:本文的作者鄭振鐸先生是我國非常著名的學者。這篇文章選自鄭振鐸先生的《海燕》一文。他在原文中有這樣一段(配樂范讀原文片段),你們聽出什么來了嗎?
生:我聽了好像要哭出來了。
生:我聽到了作者看到了故鄉的小燕子,他很想念自己的家鄉。
師:作者獨自一人,離開家鄉,漂洋過海,當他看到了在海上飛行的小燕子時,就仿佛看到了老朋友般的親切。一起讀——“這小燕子,便是我們故鄉的那一對,兩對么?便是我們今春在故鄉所見的那一對,兩對么?”
師:此時此刻,他是多么的想家、想念親人和朋友。這時的小燕子已經成了作者的親人和朋友的化身了。再一起讀——“這小燕子,便是我們故鄉的那一對,兩對么?便是我們今春在故鄉所見的那一對,兩對么?”
師:古往今來,小燕子常常成為游子想家的寄托。當我們看著燕子,讀著燕子,耳畔又響起那首熟悉的小燕子兒歌。(師生齊說兒歌)
師:春天在《小燕子》的歌聲中來,我們也在《小燕子》的歌聲中長大。現在正是春天,小燕子又飛回來了。從小燕子的身上,我們讀出了春光的浪漫,思鄉的憂愁,雙雙飛來飛去的美好,還有珍惜春天大好時光的情感。小燕子不僅是大自然中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它已經成了咱們老百姓寄托感情的象征了。讓這個大自然中的精靈一直陪伴我們成長吧。
師生:(齊說)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
[教者感言]
我以為,語文課程改革中“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改變都不能給教學帶來奇跡,只有當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同時改進時,語文教育才有希望”。閱讀課教什么?當我接受同題課教學《燕子》的任務,并得知這樣一個很具研究意義與價值的話題時,首先想到“教學內容”的話題。我一直以為,文化的品質和素養是一個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東西,能讓語文教育回到其本真狀態和原先意義上去。如
何在日常教學中突出語文教學中文化的特性、靈魂和精神?怎樣才是真正地讓語文回到其本真狀態和原先意義上去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設計了《燕子》一課的教學。
《燕子》全文共4個自然段,節選并改編自著名學者鄭振鐸先生的《海燕》。文章語言清新、規范,作者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了小燕子的活潑機靈,給春天帶來的勃勃生機,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小燕子的喜愛。如果把全文放人《海燕》原文中去閱讀,則又籠罩了如煙般的鄉愁。
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四年級學生認知水平以及“文化追求”的教學主張,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習文章語言表達的規范與靈動,重點體會:“趕集、掠、沾、痕、幾對、小圓暈”等詞語的精彩與韻味。(3)閱讀和理解小燕子給春天帶來的無窮生趣,并通過閱讀原文片段,初步了解“燕子”的文化意象,留下“燕子文化”的痕跡。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從“文字、文學、文化”3個層面設計教學內容。
文字層面,回歸母語的特點。學習作者語言表達的準確、精彩與靈動,體會“趕集”“掠”“沾”“幾對小燕子”“小圓暈”“幾痕細線”的無窮韻味。
文學層面,回歸審美情境。本文用散文化的語言,表現了小燕子的機靈活潑、俊俏頑皮,語言充滿魅力。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又與音樂、圖畫、表演的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按四段結構教學,把文字同圖畫、音樂融通,讓語言本身承載的情境在語言文字和藝術結合上更加生動活潑,讓課堂變得生動起來、豐富起來。兒童的文學審美活動,不是某一種感官的投入,而是所有感官都動起來,打破界限,共同協作,獲得一種通感。教學中安排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兒童的手勢、體態、表情語言共同加入,感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兒歌的多次使用,老師本身生活的回憶,再現了兒時情景,讓小燕子飛在兒童的視野,進入課堂生活。
文化層面,回歸兒童的精神家園。在孩子眼里,小燕子是活潑機靈的,給春天帶來爛漫;在游子眼里,故鄉的小燕子帶來的是鄉愁;年輕人眼里,“雙飛燕”是“成雙成對”的美好象征;成年人眼里,“年年春天來這里的小燕子”,又會帶來“惜春”感覺。這就是中國人眼中的燕子。因為教材本身選自《海燕》,雖然入編教材時文字有改動,但是,放人原文背景中去閱讀的課文,仍能讓人感受到淡淡的鄉愁。所以,教學結尾豐富了“小燕子”活潑機靈的形象,讓“鄉愁”在原文的片段誦讀中變得清晰。讓燕子在兒童心中的“飛行”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