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群體犯罪是社會轉型過程中凸現出的嚴重問題,其內在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社會因素,是社會對其權利分配的不平等以及法律保障的虛置所致。如何有效遏止弱勢群體犯罪并加強對其的法律保障,進而使社會整體利益能夠平衡、和諧、可持續地發展,業已成為目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弱勢群體涵義之界定
關于對弱勢群體的界定,學術界有多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弱勢群體是一個在社會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貧困性、生活質量低層次性和承受力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第二種觀點認為,弱勢群體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無法保持個人及家庭成員最基本的生活水準、需要國家和社會給予支持和幫助的社會群體。筆者認為弱勢群體是基于自然、生理與社會原因而受到政治、經濟和社會不平等待遇的特殊群體。“弱勢群體”中“弱勢”至少應包含以下幾層含義:一是物質相對貧困;二是競爭處于劣勢地位;三是權利維護受阻。
二、從社會學視角分析弱勢群體犯罪之原因
弱勢群體犯罪的原因除個體因素外,主要是社會性因素所致。因為作為弱勢者,是不敢、不愿違法犯罪的,除非被逼上絕路。探究弱勢群體犯罪的原因從社會學視角進行,在很大程度上更符合保護弱勢群體的價值趨向。
(一)弱勢群體用強勢對抗維系其自尊
盡管國家制定了若干保障弱勢群體權利的法律法規,在立法上確立弱勢群體保護的優位性。但在具體的法律運行中,弱勢群體的權利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甚至被置若罔聞。當危及到弱勢群體的生存權時,其違法犯罪行為就不難想象。法治環境的不健全導致的弱勢群體權利公力訴求的缺失與受阻,使得弱勢群體惟有用最原始的私力自救。弱勢者用暴力對抗強勢者的肆意欺壓,來維系他們弱勢的自尊。
(二)不公平的利益競爭、不平等的權利分配及其心理失衡因素
貧富差距造成的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不斷變化,伴之而來的社會整體意識的變化,使得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也發生變化。價值觀念的混亂與扭曲使得市場經濟下的個體行為偏離正常的軌跡,甚至做出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不公平的競爭結果必然是社會公平的規則遭到踐踏,不公平是社會動亂的社會基礎,使社會的公正秩序得到破壞,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利益群體之間的斗爭。
(三)社會歧視性因素
當弱勢群體為生存欲融入主流社會而受到各種各樣的歧視時,由一個弱勢者轉變為犯罪者是有一個過程的,并非一蹴而就,因為只有當其生存權遭遇危機時才會產生,同時這也是強勢者為何長期欺壓弱勢者的原因所在。弱勢者在社會歧視的影響下產生犯罪,是有多種外在因素的驅使。
三、在當前我國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如何保護弱勢群體
我國對弱勢群體保護的法律體系構建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構筑,并不斷發展。具體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努力:
(一)廢除制度的藩籬,使所有勞動者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正義,保護基本人權。
在我國大量存在身份歧視、所有制歧視、戶籍歧視等各種歧視的情況下,提出這一觀點,是非常沉重的。這些歧視在我國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觀念,人們行為中有意無意地以此為標準進行判斷。保護弱勢群體,首先應消滅特權,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內實行國民待遇。
(二)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法律保護體系,并針對不同的弱勢群體制定不同的傾斜保護制度。當上述國民待遇基本實現之后,即完成了“從身份到契約”的立法過程,消除了人為的不平等因素之后,即應對客觀的不平等因素進行研究分析,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行新的按身份合理立法,矯正形式正義的不足。
(三)從重視實體保護發展到實體保護和程序保護并重。
健全法律實現機制是保護弱勢群體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司法行政機關應依法切實履行其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職責;另一方面,在司法程序中必須確保程序公正,并以最后所達到的保護效果為評價依據。如果好的制度不能切實執行或者公正的判決由于執行難而不了了之,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不僅弱勢群體的權益落空,更會損害司法的權威性,降低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四)促使并幫助弱勢群體的每一個成員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并勇于實踐。
當弱勢群體的人身權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和侵權人之間的權利處于失衡狀態。恢復二者之間的利益平衡狀態,有兩種方式:一是公力救濟,二是自力救濟。在法的實現程度較低的情況下,公力救濟不能完全及時地保護受害人,故受害人的自力救濟若為法律所禁止,其結果只能白白地受侵害而無任何補救辦法。因此,筆者認為應在特定條件下,承認自力救濟的合法性。目前我國法律對此沒有規定,是一個法律漏洞。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征程中,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歷程中,我們必須要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弱勢群體犯罪,應當成為我們更加關注的現象,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應該是崇尚民主法治、保障人權,奉行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重誠信、講文明,追求良好秩序的社會。當然,和諧社會并不是沒有差別的社會,但一定是弱勢群體的人權受到尊重和保障的社會。消除社會的不公正因素,才是預防和控制弱勢群體犯罪的關鍵,同時也是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素。
參考文獻:
[1]曾赟.農村社會結構變遷與有組織犯罪生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
[2]仲大軍.國民待遇不平等審視——二元結構下的中國[M].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
[3]李彩虹.法治社會下弱勢群體的基本人權保障分析[J].理論月刊,2005,(1).
(作者簡介:關麗輝,新疆財經大學研究生院07級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