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2009年5月21日,《延安文藝史》出版座談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座談會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與河北出版集團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和中國延安文藝學會共同承辦。會上,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能憲代表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王文章,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充分肯定了《延安文藝史》出版的重要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湯恒、文化部教科司司長于平、河北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杜金卿以及延安時期的老作家、老藝術家于敏、馮松、白刃、干學偉、孟于等同志到會并講話,參加會議的還有來自延安文藝研究和文藝理論研究領域的60余位專家學者。會議分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陳飛龍和副所長李心峰主持。來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中華讀書報》等十余家報刊、新聞媒體代表出席了座談會。
《延安文藝史》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重點科研項目,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原當代文藝研究室主任艾克恩研究員擔任課題負責人和主編,河北師范大學孫國林教授、曹桂方教授為副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部分研究人員與河北師范大學部分專家學者共同完成了該書的撰寫。全書分為上、下冊,70余萬字,共分為四編,分別對延安文藝發展的四個時期進行歷史的描述、總結、概括,全面細致地展現了延安文藝發展的歷史線索和整體面貌,多維立體地呈現了延安時期文學藝術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本書的出版填補了延安文藝史研究的學術空白,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延安文藝史的學術專著,對于我們全面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弘揚偉大的延安精神、認識20世紀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史、認識延安文藝發展的歷史和新中國文學藝術的歷史,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延安文藝史》的出版正值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7周年,又適逢建國60周年,因而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為此,中國藝術研究院和河北出版集團聯合主辦《延安文藝史》出版座談會,認真回顧總結延安文藝的光輝歷史,重溫毛澤東《講話》精神,密切結合當前文藝界現狀,深入探討《延安文藝史》這一科研成果出版的重要意義。
在座談中,專家學者給予《延安文藝史》以高度評價。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能憲在講話中指出,延安時期所創造的偉大延安精神,是留給我們的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成為我們全黨和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延安文學藝術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為延安精神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貢獻。因此,認真研討《延安文藝史》,繼承和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魯迅為光輝代表的左翼進步文藝思想,對建設當代中國獨特的文化精神有著重要意義。
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湯恒在講話中說,《延安文藝史》是一部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下完成的著作,它詳細論述了黨在延安領導文藝建設的史實,以史代論、以史為鑒,是一部重要的學術成果。他認為,黨在延安時期的文藝實踐,是將左翼文藝戰線的精神落到了實處,它所體現出來的文藝思想,是黨在延安局部執政的經驗在文化、文藝方面的概括。這種經驗與思想在《講話》中得到集中表達,這是一種帶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文藝方向。今天,我們只有更好地堅持《講話》的道路,才能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文化軟實力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文化部教科司司長于平認為,延安文藝史“是溝通與連接‘五四新文藝運動和新中國文藝乃至中國新時期文藝建設的紐帶與橋梁”,它確立了中國新文藝的方向,我們應當堅持和守望著這個方向。“即便是我們黨的基本任務由革命斗爭轉向經濟建設,我們的經濟建設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延安文藝史》仍然給予我們當下的文化建設以啟示與悟覺。首先,‘文藝史告訴我們,我們的文藝創作實踐必須緊密貼近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文藝創作作為文藝家的實踐活動,應當是人民大眾社會實踐的升華,應當從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中汲取力量并推動這一實踐前行。第二,‘文藝吏告訴我們,我們要以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作為衡量、取舍、沿革文藝遺產的尺度,新文藝建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毛澤東對延安平劇院工作的評價,即‘把被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這其實也印證著史學界關于‘一切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論。第三,‘文藝史告訴我們,所謂‘文化自覺或‘文藝自覺,是文藝家與民同樂、與時俱進的自覺,是文藝家把藝術技巧融進人生良知的自覺,舍此我們不可能產生《黃河大合唱》這樣的文藝經典乃至文藝高峰。”
河北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杜金卿在發言中介紹了《延安文藝史》一書的出版情況,他說:“《延安文藝史》這部書稿,內容豐富,思想嚴謹,客觀真實地描述了成長于革命戰爭時期的文藝狀況,對當時文藝的成就和不足都作了客觀的評價。它的出版填補了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塊空白,使人們對這段過去幾十年的輝煌歷史得到新的客觀認知。我們相信,此書的出版不僅會在國內產生較大的影響,也定會在國際上產生一定的影響,它將是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革命,了解延安文藝運動的寶貴資料。”
曾在延安生活和戰斗過的老作家、《兵臨城下》的作者白刃在座談會上回憶了自己的在延安的經歷,也談了自己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毛澤東思想和《講話》文藝精神指導下進行文藝創作的體會與感受。著名表演藝術家、曾經親歷“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干學偉講述了他所了解的一些歷史真相,駁斥了關于“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原因的一些錯誤說法。他認為《延安文藝史》的出版將成為澄清某些歷史事實的重要文獻依據。老藝術家孟于女士則描述了延安文藝所發生的歷史背景,她強調延安文藝是在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中不斷繁榮發展的,延安的新文藝、新文化與青年們的愛國激情以及抗日救亡的歷史重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民族救亡與創造新歷史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原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同樣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的于敏指出,《延安文藝史》內容詳實,其論點是有根據與實事求是的,可以使我們了解到更多延安文藝界的歷史事實和文藝的發展狀況。這些“老延安”們對他們當年親歷親為的事件的回憶,使我們更加清晰真實地認識了延安時期的革命歷史與文藝狀況,他們對《延安文藝史》的高度評價也使我們更加珍視這部重要的學術成果。
《延安文藝史》副主編、原河北師范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曹桂方談到他參加編寫《延安文藝史》的經歷以及在思想、感情上所發生的變化,談到延安時期所留下的文藝資料的珍貴以及希望通過《延安文藝史》的編寫將它們呈現給世人的迫切愿望,也談到他對《講話》的重要意義的認識。他認為《講話》是具有歷史創造性的文藝理論框架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典范,它把文藝政策和文藝理論融合在一起,促進了黨所領導
的文藝事業的黃金時代的到來。今天的文藝理論與文藝政策應當堅持走《講話》所開辟的文藝方向,促進文藝的科學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藝的不斷繁榮。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原《文藝報》主編鄭伯農認為,《延安文藝史》是一本用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研究歷史的書,是一本正本清源的書,是一本信史。它發掘了很多新材料、新信息,是做了大量調查研究之后寫成的。對我們以公正的態度評價革命文藝史,還革命文藝史以本來面目極為重要。他認為,從歷史的眼光看,延安文藝作為新生事物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它生機勃勃、生動活潑,代表著歷史的發展方向,代表著人民的利益,它是人類歷史上過去沒有的文藝思想與文藝實踐活動。在新時期以來文學史被重寫之后,《延安文藝史》的出版是為延安文藝正名、為《講話》正名、為“五四”以來的中國革命文藝正名。
原中央研究室文藝局局長嚴昭柱認為,就新時期30年的文藝發展而言,哪些是成績,哪些是要克服的問題,是存在分歧的。從實質上看,這些分歧的焦.最在于怎樣理解《講話》,怎樣理解革命文藝傳統。關于《講話》、關于延安文藝的爭議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藝發展的重要內容,而《延安文藝史》的出版,有助于我們真實地了解延安文藝發展的情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講話》的精神,也有助于我們推動今天文藝的發展。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當代文藝研究室主任鄭恩波談了自己所經歷的《延安文藝史》的寫作與出版情況,也表達了自己對延安文藝的情感與看法。他認為延安文藝工作者不僅把文藝工作與革命的現實任務緊密結合起來,也非常注重提高文藝作品的藝術水平。他們為此進行了大量的創作實踐,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認為,延安文藝是在中華民族解放與革命斗爭的基礎之上出現并產生重大影響的文藝形態。它用藝術創作來反抗壓迫、反抗侵略、反抗專制與封建統治。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在延安文藝和《講話》精神的影響和指引下,新中國文藝致力于把中國文學、藝術的民族特色帶入創作和實踐當中。因此,延安文藝有兩個意義和概念,一個是指以前沒有出現的,不能離開具體的時代語境、社會空間和具體的藝術實踐的具有重大創新意義的審美形態;一個是受時代選擇、推動和新中國成立影響而產生的文藝上的變化與發展。延安文藝的研究,要做到還原歷史,回到文本,但是,更要在堅持歷史優先原則的同時,將延安文藝的意義放在一個全方位的、歷史的,甚至是未來意義的整體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
座談會始終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從1935年10月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階段,在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建設方面取得了光輝成就,延安時期的文學藝術創造正是這一輝煌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延安文藝上承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文藝和蘇區文藝,下啟新中國社會主義文藝,是“五四”新文藝和以魯迅為光輝代表的進步文藝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為新中國文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中國新文藝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延安文藝史》將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的文藝發展歷程和經驗、成就進行全面的總結概括,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同時對認識20世紀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史和新中國文學藝術史也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