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凱
關于中國當代天價藝術品的現象,引發了人們很多關注。天價給藝術的發展帶來的是福還是禍?是促進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還是使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在個別“收藏家”的炒作下變得更加“投資化”、“泡沫化”?有關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我看來這種發展趨勢是弊大于利的,我們應該在深入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前提下更加理智地對待這種泡沫化現象。
那什么是當代藝術呢?從簡單的概念范疇來理解,“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指的是今天的藝術,在內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當代藝術”是上個世紀90年代后在中國出現并被普遍認同的一個概念,出現的時間大約是在20世紀90年后,在這之前稱為現代藝術。因此,從某些角度說當代藝術在中國出現生長、發展已落后西方幾十年。東西方之間在當代藝術的概念維度上的理解,從客觀上來說已有了不容忽視的歷史積淀所造成的時空差異。這種差異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凡是在中國本土尚未出現的藝術觀念與形態都可以被看成是新藝術。而很多人對當代的理解顯然也只是一個簡單的現時性觀念,即現在等同于當代,因此這也不可避免地把現時發生的所有藝術現象歸結為當代藝術現象。總而言之,當代藝術的概念本質上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而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隨著市場化時代的到來,當代藝術已經變得邊緣化了,它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而藝術品市場的天價在當代藝術邊緣化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于當代藝術的天價現象并不難理解,從近幾年來的藝術交易情況就可略知一二。進入2005年秋,國內當代藝術品開始出現大幅上漲,2006年始,張曉剛的《同志120號》在紐約蘇富比春拍以97,92萬美元一炮打響,才真正拉開了中國當代藝術品飆升的序幕,并由此帶動了岳敏君、方力均、劉小東等人畫價的猛漲。隨后,在國內出現了北京保利秋拍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2200萬元的高價,老畫家吳冠中的作品也水漲船高,《長江萬里圖》在北京翰海秋拍以3795萬元刷新了國內油畫拍賣新天價。在紐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8幅國內當代畫家作品的成交價過千萬元大關,其中又是張曉剛的《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以306.5萬美元高價拍出。倫敦菲利普斯拍賣會上,曾梵志的《協和醫院三聯畫》更以553萬美元創新高。這些現象說明中國當代藝術的天價現象正在愈演愈烈。天價的存在是好現象嗎?是合理的嗎?值得我們思考。
這種天價現象說明中國的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其價值也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承認。這也許是好事,但同時更應該看到隨之而來的問題。由于某些藝術品價格飆升,導致了國內的許多畫家,特別是年輕的畫家盲目跟風。這種“追”風導致出現了一大批垃圾作品,現在垃圾已經很多了。不能排除有相當多的當代藝術品賣出天價是國外某些人刻意的炒作,而這些作品又完全迎合西方人的口味。那些炒家提供資金來推動市場,此種現象在東歐已經出現過。但是,這種缺乏理智的上漲有什么意義可言呢?資金推動型的市場什么奇跡都會發生,對于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自覺意識。從長遠看由于這種不正之風的盛行導致我國當代藝術正漸漸遠離學術,而更多的是趨向商業化,藝術失去了它原本應有的永恒的精神價值。試問失去藝術本真的物件還能稱之為藝術品嗎?這是值得所有當事者深思的一個問題。
這樣的天價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首先,人為炒作是罪魁禍首,在利益驅動下,不少炒家、畫廊、畫家為了一己私利紛紛加入到造市的隊伍中,使當代畫家的油畫、中國畫等作品在商業市場上急速漲價,一件作品由數十萬、數百萬、上千萬、數千萬一路飆升,令人瞠目結舌。福布斯曾報道過這些藝術家在國內外炒作的內幕:畫家先出資請某些藝術評論家作“槍手”,撰寫推介文章或者“現身說法”,在報刊、電視上造勢;然后舉行“拍賣會”,進行假拍,由事先預設的“托兒”“競拍”,作品于是拍出大價錢,幕后當然由畫家本人付款;接著是第二輪炒作,媒體報道這位新秀如何崛起,躋身當代名家行列,廣受追捧;然后是第二場拍賣會,重復上次動作,以此操作來體現自己作品的藝術價值。待買家已經相信這位畫家的作品及其天價,一位“當代名家”就修成正果了。這樣的“名家”的畫為什么能有市場?因為有一些收藏家本身并不是很了解藝術品的真正價值,更有甚者看重的并不是藝術本身具有的價值,而是追逐潮流或是顯示自己的財富。這些顧客買畫是只聽不看,買名不買畫。這是一些經濟暴發戶為了掩飾自己精神上的貧瘠而在一種陰暗心態左右下的結果。其次,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從整體看是一個“資金推動型”的市場,對于盤子并不大的當代藝術板塊而言,只要有新的場外增量資金加人,就將引起行情的大波動,在海外炒“當代”,國內炒寫實,都因為籌碼在自己手中,雙方誰也不愿給對方抬轎子。在大量資金推動下,原有的價格平衡被打破,市場泡沫也就一點點增生。
那是什么致使當代藝術易于泡沫化呢?是由于國際大的金融資本介入到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炒作之中。大量作品被投資人攥在手里,他們投資當代藝術品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取暴利,十余年前,甚至更早,他們以極低的價格陸續從畫家手中購得一大批畫作“籌碼”,使自己成為被炒藝術家的莊家,現在開始以高于收購價數千倍乃至數萬倍的價格惡炒,從而使自己手中的“籌碼”迅猛增值!而當代藝術易于操作的性質,起得快,涼得也快,從而風險泡沫化就隨之而來。同時有些被炒到幾千萬元的作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迎合、討好西方收藏家的口味,打擦邊球的多,抄襲模仿的多,真正有藝術含金量和原創性的繪畫反而鳳毛麟角,少之又少。現在不少畫家都走捷徑,吃投機飯,急功近利畫“敏感題材”,為的是博得西方人的關注。殊不知這樣的趨勢造成了中國內地市場的無方向性,造成沒有頭腦的年輕一代人的創造方向與閉塞信息的沒有走出去看世界的人的精神,一個沒有文化底蘊和寬度的人,談何深度創作與精神追求!當代藝術正在遠離藝術本身,淪為畫壇投機者的樂園,面臨“空殼化”的尷尬境地,這種趨勢并非美術圈獨有,看看近期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很多是對好萊塢獲獎大片的模仿。長此以往,我們什么時候能出現趙無極、朱德群那樣真正的藝術大師呢?
最后,我們來看看當代藝術拍出天價帶來的影響是什么?就畫家本人而言,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境地,某人由一個普通的畫家一躍成為畫壇巨富,面對整個中國的藝術市場,沒有幾個物件能和他一幅幾千萬元的凰相抗衡,這是否意味著其他人的作品都是垃圾?這是很尷尬的。藝術家的心態將會怎樣?個人認為天價畫已經對現有的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當代藝術如今已經演化為一種純粹的市場投機行為。為什么業內人士對當代藝術過億現象已經具有了排斥性,因為在目前國內的狀況下,誰要拍出一個億,就是不真實的、假的,它不應該出現在國內。目前收藏家有一種恐懼在蔓延,以前的收藏基本都是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增長一定比例,但現在不是這樣,市場飛速拉升已經讓他們承受不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不知彼岸的世界,未來幾年會怎么樣?不知道,所以要謹慎行事。當代藝術從短期看,熱度仍會維持一段時期,充滿“猴性”是新興熱點板塊的一大特征,價格可能上躥下跳,缺少穩定性,令人擔憂。既然它的飆升是由場內外資金流動引起的,那么資金的游離也會使它出現波動。泡沫的溢出和破滅是遲早的事,隨時進行內部調整是最好的,累積到一起只能是破壞性的,著名藝術評論家楊小彥指出,一個正常健康的藝術市場主體應該是由收藏家構成的,而不是專門進行投機生意的炒家,眼下的情況很明顯,市場中的炒家多過買家,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希望不要重蹈前幾年中國書畫惡炒的覆轍。正如在這些評論家眼中,市場的冒進式發展造成藝術的跟風、模仿、抄襲,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先鋒姿態,致使其畸形繁榮,語言的蒼白和模仿,精神的虛無和媚俗,藝術變成藝術生產,展覽變成展銷會,藝術區變成兵營式的生產作坊。在這種形式下產生的作品,只會影響一代代沒有主方向的年輕人,進而忽悠了中國真實的文化氛圍與健康的市場。文藝帶給人民的應該是美的感受,不是視覺的扼殺,不是生命的扭曲,不是形式的復制,更加不是文化的褻瀆。美麗的泡沫終究會破裂。
參考文獻:
1、《紫荊》2006年第11期。
2、巫鴻著《作品與展場——巫鴻論中國當代藝術》。
3、[法]魯熱著,羅順江、李元華譯《當代藝術》,四川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4、曾長航《藝術與藝術潮流》,選自《美術學報》2001年28卷1。
5、粟憲庭《當代藝術潮流中的中國“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