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慧 金玲麗
異常子宮出血是婦科常見癥狀,產生異常子宮出血的原因很多,對癥處理往往能夠奏效。對于在刮宮術前一時找不到出血原因的,臨床上往往暫時診斷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但刮宮病理診斷與臨床診斷往往有不相符合的情況,即使同為功能性出血,不同的類型治療側重也不同。為此,筆者收集本院2003年5月—2008年5月,因異常子宮出血臨床診斷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刮宮病理標本1 099例,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お
1 資料與方法
本組1 099例異常子宮出血病例均為本院婦科門診或住院病人,年齡23~55歲,平均年齡 39.2歲。所有病人均以經期延長或非經期出血為主訴,出血時間15~63 d,平均18 d。排除外陰、陰道、宮頸、尿道出血、妊娠相關疾病出血、血液病及明顯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腺肌瘤、子宮黏膜下肌瘤、1.0 cm3以上肌壁間肌瘤等有明確出血原因的病例。其中診刮前診斷伴漿膜下子宮肌瘤或單個1.0cm3以下子宮小肌瘤112 例,其出血原因不能以子宮肌瘤解釋者列為本組病例。病人中帶有宮內節育器(IUD)319例,伴不孕癥 48例,圍絕經期17例。所有病例本次出血均未應用性激素類藥物,刮宮日期為異常出血期。標本經10%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常規切片,HE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お
2 結果
1 099例子宮異常出血病人刮宮后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子宮內膜簡單增生過長199例,占18.11%;復雜增生過長9例,占0.82%;增生期內膜384例,占34.94%;分泌期內膜(包括分泌反應欠佳)332例,占30.21%;子宮內膜不規則增生42例,占 3.82 %;子宮內膜癌2例,占0.18%;急、慢性子宮內膜炎83例,占7.55%,子宮內膜息肉48例,占4.37%。
319例放置IUD病人中91例子宮內膜增生,占28.53%;子宮內膜炎76例,占23.82%;子宮內膜息肉7例,占2.19%;子宮內膜分泌反應104例,占32.60%;簡單增生過長25例,占7.84%;子宮內膜不規則增生16例,占 5.02%。
刮宮后病理檢查結果:無排卵性功能性出血592例,占53.87%;排卵性月經失調374例,占34.03%,其中子宮內膜增生癥208例,占18.93%;子宮內膜癌2例,占0.18%;非功能性出血131例,占11.92%,分別是子宮內膜炎(83例,占7.55%)、子宮內膜息肉(48例,占4.37%)。お
3 討論
子宮異常出血的原因可由器質性病變,也可以由非器質性病變引起。非器質性疾病最常見的原因為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神經內分泌調節機制失常所致的異常子宮出血,即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又分為無排卵性和排卵性兩類。器質性病變針對病因治療即可,而非器質性病變在刮宮之前病因不甚明確,給治療帶來困難,故必須刮宮進行病理診斷。
本組最有臨床意義的是208例子宮內膜增生癥,占18.93%。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從簡單到復雜,然后是不規則增生乃至發展到子宮內膜癌。在這過程中,如果早期即予以醫療干預,通過足療程孕激素治療,3個月后進行復查至正常,可避免子宮內膜癌發生。同時及時調整周期后,提高其生活質量,真正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其次是發現2例子宮內膜癌的病人,均為早期,得到及時手術治療。如果將其作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誤治,后果不堪設想。1 099例病例中仍然有131例非功能性失調性子宮出血原因引起出血,包括子宮內膜息肉48例,子宮內膜炎83例,經過對癥治療均痊愈。如果不作診刮送病理檢查,盲目以功能性失調性子宮出血加以處理,則療效差。
IUD引起出血,很多基層醫院醫師往往單純考慮為IUD單因素作用,或者炎癥因素考慮得較多。因為我們目前臨床上用得最多的是帶銅的T型宮內節育器,大量的研究表明,IUD抗生育的主要作用之一是長期異物刺激導致慢性炎癥反應及子宮內膜損傷,產生前列腺素,引起子宮內膜白細胞及巨噬細胞增多,子宮腔體液成分發生改變,產生無菌性炎癥反應,前列腺素又可改變輸卵管蠕動,使受精卵運行速度與子宮內膜發育不同步,受精卵著床受阻。賈玲報道,放置IUD婦女合并子宮內膜炎為73.8%。筆者在臨床上發現相當部分病人伴有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神經內分泌調節機制失常,本組病例資料與文獻報道有出入:319例IUD出血病例診刮病理檢查為子宮內膜炎者僅占23.82%,子宮內膜增生占28.53%,子宮內膜息肉占2.19%,子宮內膜分泌反應(包括分泌不良)占32.60%,簡單增生過長占7.48%,子宮內膜不規則增生占 5.02%。本組資料和文獻報道有如此大的數據差距,是節育環局部壓迫引起子宮內膜發育不良,還是某種機制導致排卵功能障礙抑或病人本身存在排卵障礙,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但是本組資料提示我們,因為IUD出血取環者不可忽視內膜病理檢查。
4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330-388.
[2]賈玲.子宮出血患者宮內膜病理變化. 醫學論壇雜志, 2006, 27(11):71.
(收稿日期:20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