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編排(也稱為有機配置)已開始由簡單的排列組合型進入到復雜的創造型時代。國外電視事業較發達的國家,比如美國,其專家們早就開始分析受眾心理變化,以新聞節目收視率為基礎研究和探索觀眾收視習慣的細微變化和發展趨勢,以此藝術地編排電視新聞節目,而我國電視行業對這項工作的研究則起步較晚。面對電視媒體間的激烈競爭,如果不被淘汰出局,作為任何電視媒體的主打節目——新聞節目的藝術編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筆者認為,新聞節目編排的終極目的在于滿足觀眾的求知欲。“編筐編簍全在收口”,高明的編輯就是要面對各種新聞素材匠心獨運,樹立受眾本位意識,善于吊起觀眾的胃口,滿足觀眾的求知欲。
一、精做提要和回報
“提似看山不喜平”,要用簡明的語言開門見山地把本次新聞節目中最重要、最新鮮、與人民群眾關系最密切的內容概括出來,以吸引人們看下去的興趣;在新聞節目結束前要用比提要更為簡短、精煉的內容再對重要新聞進行回述,以突出本檔節目的重要消息,讓觀眾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同時對中途收視的觀眾也是一種信息補償。
二、峰谷技巧
心理學分析表明,人的注意力受時間限制,往往隨著視覺疲勞而下降,但當受到刺激后短時間還會恢復。按此規律產生了編排上的“峰谷技巧”,即指新聞節目中不可能每條新聞都使觀眾保持興趣,必須把節目設計成像一系列的山峰峽谷一樣,使它高低不平。首先是慎選頭條,頭條新聞是節目的旗幟,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生活的晴雨表。頭條選好了,整個節目就有分量,收視率就高。因此編輯應將最有新聞價值、最能反映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又能提高觀眾興趣的新聞放在頭條。典型例子是《新聞聯播》,在播發《挑戰者號升空爆炸》時,打破了國際新聞在后的框框,把它放在頭條,結果幾天來《新聞聯播》收視率上升了10個百分點。其次是順時播出中可以安排一些價值較小的新聞,以適應觀眾興趣衰落的規律,再預報或播出準頭條,重新調動觀眾情緒,形成新的興奮點,使節目回到高峰狀態。第三是新聞結尾處,可安排一則充滿情趣或是人情味濃厚的輕新聞,給觀眾留下一個愉悅的心情。另外,編排時無論是長新聞還是短新聞,都要盡量避免過于集中地排在一起,長新聞舒緩而短新聞明快,應適當地做穿插、搭配,這樣可以抵消長新聞沉悶、短新聞急促的不足。不同的新聞體裁具有不同的內在節奏,也應盡量交叉使用,現場報道后接專訪,專訪后是短評,這會產生一種天然的節奏感。
三、靈活掌控播出時機
新聞內容傳播效果如何,恰當的播出時機的選擇是關鍵因素,如能準確地判斷來自政治、市場、文化、社會心理等諸多方面的趨勢,選擇最合適的播出時機,來播出滿足觀眾最迫切、最期待、最需求的新聞內容,往往會產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反之,則事倍功半,甚至出現偏差,影響電視媒體的形象。例如一條關于粽子的新聞,在平時播出沒有多大意義,但如果選擇在端午節播出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把握住了播出時機就把握住了電視的傳媒特質,如何正確、及時、迅速地把握時機播出節目是電視新聞節目編排功能的重要體現。
四、以巧取勝
通常情況下新聞節目的時間都是固定的,由于受播出時間的限制,許多記者拍攝的素材不能都安排上,為了讓觀眾滿足新聞的積累效應,編輯可將重要的新聞及時編排播出,其他來不及編排的可利用先進的電子編輯技術,滾動字幕,以擴大信息量,隨后在全天其他的諸如專題、訪談類電視節目和欄目中進行調劑,它們有不同的時間段和不同的收視群體,針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延伸和進展進行相關報道,這樣可有效提高和擴大新聞的知曉率。編輯將超過既定播出長度的節目縮短,將達不到播出長度的節目延長,對龐雜的素材進行合理提煉,從剩余的材料中發現“精華”,這種功夫是編輯巧妙構思的反映。
五、結構板塊化
新聞編排板塊化是指根據內容或實效性的不同,對新聞信息進行歸類,然后再把若干彼此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新聞組合成板塊,通過一定的方式串聯成節目的編排方式。板塊化編排可使電視新聞節目變得更加有序,提高節目的信息量和報道的新聞價值,達到系統論中所說的1+1>2的效果。例如在重要的節假日,電視臺可將單個消息成組編發,以達到更大的轟動效應。
六、強化評論功能
板塊欄目內部各條新聞之間的關系是多樣的,或組合、或對比、或綜合,互為補充,互為背景。編排時,可以利用各新聞內在聯系的不同,來強化節目的評論功能。比如,在報道清明文明祭掃的同時,接著報道某地興建上百萬豪華墓穴的消息;在報道美國指責我國人權狀況的消息后,播發了一條美國白人警察打死黑人平民的消息。運用這種對比編排的方法,盡管編輯沒有說一句話,但提倡什么,反對什么,一清二楚,觀眾在潛移默化中便接受了編輯的輿論引導。從上述可以看出,電視新聞節目編排既是一項管理活動,也是一種藝術思維活動,是實現新聞資源最優配置,取得最佳播出效果和最高收視率的創造性工藝。新聞節目編排巧妙合理,不僅能發揮高質量節目的威力,而且可以產生“蝴蝶效應”,帶動、提升其他節目、欄目的收視率。可見,電視新聞節目編排藝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胡智峰,顧亞奇[M].中國電視內容生產的潮流與趨勢.
[2]王文斌,胡正榮[J].世界電視前沿.
[3]胡智峰[M].中國電視策劃與設計.
(作者簡介:烏建清(1969—) 蒙古族,遼寧省喀左蒙古族自治縣南公營子鎮人,現擔任遼寧喀左蒙古族自治縣電視臺總編輯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