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昆巖
近兩年來,在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日顯突出,它以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為己任,是構建和諧社會、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保證。洛江區地處泉州市老城區的郊區,是較為典型的城鄉結合部,該區結合泉州市正在實施的構筑面向二十一世紀與“大泉州”經濟發展相配套的大文化,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設施齊全、人才薈萃,具有強烈時代氣息和濃郁傳統特色的文化地帶的“海峽西岸文化走廊”建設規劃,區政府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文化活動,積極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推進重點文化工程建設,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農村文化建設呈現較好的發展局面。但同時也要看到,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日益增大,農村文化建設依然存在發展不平衡、文化資源缺乏、設施落后等許多困難,已成為制約農村公益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公共文化體系,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已顯得特別重要。
一、現有鄉鎮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1、基層文化建設投入依然嚴重不足。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區文體專項支出分別為10.7萬元、12.1萬元、13.8萬元,分別占年度財政總支出的0.65‰、0.62‰、0.63‰。從以上的分析數據可以看出,特別是近幾年,文化硬件建設和經濟發展相比,文化的投入嚴重不足,而且增長幅度比較緩慢。到目前為止,全區尚沒有一個圖書館。因為投入不足,很多工作看到了,想到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經費、人員、設備等問題的嚴重制約,已經沒有多大能力全力顧及農村,影響到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2、鄉鎮文化專干基本 “干而不專”。洛江區各鄉鎮長期配備的專職文化干部僅兩人,且經常更換。鎮級的文化干部隊伍素質不高、人才流失、專職不專用、待遇不到位等問題在這幾年都普遍存在。文化專干一年四季基本不“專”,大多數時間被分攤到抓硬指標方面去了。因為不少領導對社會事業的價值估計不足,認為文化活動是務虛的,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引不起重視。文化專干就是想過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無從下手,一切只能服從當地黨委政府的安排,或者應付一下面上的工作,時間、精力基本“專”不了。群眾文化工作要靠人去組織,鎮、村文化網絡不健全,隊伍不穩定,工作就難以落實。至于村落、社區的文化干部隊伍就更為薄弱。
3、組織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嚴重不足。特別是健康向上的經常性文化活動很少,尤其在農村,更是普遍現象。“三下鄉”活動沒有專項經費,因而每年只能進行1-2次,并且還不能保證每個鄉鎮都走到。洛江區共轄6個鄉鎮(社區),一年最多到2/3個鄉鎮(社區),而已有的活動陣地、活動方式,由于運作機制、保障機制沒有建立或健全,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少數。這直接導致 “六合彩”等賭博活動十分盛行。
4、農村人口構成復雜,基礎文化底蘊較差,缺乏較好的文化融合途徑和方法。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外來人口大量的涌入,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和沖突。其中包括不健康的一些文化的侵入和滋生,對本土原本就脆弱的文明健康的文化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5、文化活動內容、形式單一。缺乏形式多樣的、能滿足各種層次的群眾需求的文化娛樂活動。到目前為止,全區尚沒有一家電影院,一年也只有一至兩場電影下鄉。每年有組織的大型文藝演出極為少見,這些直接或間接造成封建迷信活動盛行,除燒香拜佛外,借機吃喝,酒后鬧事,嚴重影響社會治安。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建議
認真貫徹落實群眾文化工作的方針、政策是關鍵。各級領導應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重視群眾文化工作,以建設和諧社會為宗旨。按照以下原則全面規劃鄉鎮文化工作:
1、群眾文化工作必須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為了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大力開展那些配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向人民進行宣傳教育的群眾文化活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個時期的任務;宣傳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宣傳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宣傳光榮的革命傳統;表揚先進集體和英雄模范人物;批判落后和消極事物;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教育人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風尚。
2、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應當與生產發展的水平相適應,要堅持“業余、自愿、小型、多樣、節約”的原則。要因地制宜,適時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民間文藝活動。“業余”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個根本特點。群眾文化活動的參加者主要是工農勞動大眾。他們的“業”是搞好工農業生產。他們的文化活動應該在業余時間進行。違背了“業余”原則,必然妨礙生產,損害群眾的利益,遭到群眾的抵制和反對。因此,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一定不能妨礙生產。在農村,更要注意適應農事季節性的規律,農閑多搞一點,農忙少搞一點,平時分散活動,節假日適當搞些集中活動。有的地方對“小型”原則有不同看法或提出異議。我們認為,“小型”是與“業余”的特點相適應的,又是受“業余”制約的,因為工農群眾搞文藝活動只能在業余時間進行,而業余時間是有限的,在業余時間開展小型活動,具有活動準備時間較少、靈活性高、經濟負擔低等特點,能達到少花錢多辦事,比較切實可行。“小型”又是與“多樣”相聯系的,“小型”容易“多樣”。這也符合群眾對文化活動多種多樣的需要和愛好。因此,需要提倡小型。但是,并不排除在有條件的地方,于農閑期間和節假日適當搞些中型或大型活動。對于有創作才能的業余作者創作中型或大型的文藝作品,也應予以支持。
3、鄉鎮所在地逐步建設成農村文化中心。現在大多數鄉鎮經濟尚不發達,村材收入極為有限,農村文化中心的建設,主要依靠國家投資。鎮、村興辦各項文化設施,應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統籌安排,互相支持,所得經濟收入除必要的開支外,應用于發展鄉鎮文化事業,有步驟地、因陋就簡地建設一些影劇場、圖書室、展覽室、文娛活動室、體育場等。對原有的一些群眾文化娛樂場所、娛樂設施等加強管理,應以積極態度支持諸如南音、曲藝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活動,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政府應重視鄉鎮文化干部的配備管理和待遇的落實。加大投入力度,力爭把鎮所在地逐步建設成農村文化中心。
4、開展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鄉鎮要加快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拓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重點支持村基層服務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逐步具備提供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的能力。要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網絡,以共建方式發展基層服務點。推動服務“三農”的出版物出版發行。實施服務“三農”重點出版物出版工程,市屬出版單位選題規劃要向農村傾斜,政府要有意識地重點支持和培育一批服務“三農”為主的出版單位,增加農民群眾買得起、讀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讀物的品種和數量。發展農民書社等農民自助讀書組織,為鄉鎮農民群眾讀書提供方便。繼續實施送書下鄉工程。以政府采購形式,每年集中招標采購一批適用于農村的圖書,直接配送到各村文化站(室),方便農民群眾閱讀。改進報刊訂閱發行工作,縮短發送時間,使農民群眾及時看到報刊。
5、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針對各鄉鎮的具體情況,著力發掘具有自己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并加以整理、保護,努力傳承。積極支持諸如南音社、青少年籃球隊、老人健身活動隊等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隊伍,并適時組織一些比賽,以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加強領導,加強管理,加大投入,是當前農村文化陣地能夠得到鞏固和發展,廣大農村群眾日益增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斷豐富和滿足的迫切要求。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文化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