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一、西方近代憲法產生的社會基礎
(一)從社會經濟層面上看,西方社會存在自然衍生的市民社會
西方市場經濟的演進,使法律充滿了契約精神,促進了近代憲法的產生。近代憲法主要產生在十七至十八世紀,這一時期正是西方市場經濟成熟并確立起來的時期。自然衍生的市場經濟,培植了市民社會。由于市民社會強烈的自治性色彩,使它能夠獨立于多元利益集團之中,不承認絕對專制主義。市民社會的成熟和自治引起政治格局和社會力量發生重大變化。市民階層的崛起,第三等級的壯大必然要求尋求合理的政治保護,其結果必然要求制定憲法限制國家權力的運作范圍,控制權力濫用和權力腐敗。從某種程度上講,西方憲法(無論是成文憲法或是不成文憲法)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市民社會的發展和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他們或者通過協商,或者通過革命來完成制憲以保護自己的個人權利。
(二)從政治結構層面上看,西方國家社會中具備權力制衡的多元政治結構
西方國家的多元政治結構是在其獨特的經濟基礎上自然而然形成的,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社會制度或社會生活中,即存在著導致權力多元和制衡的潛在因素。在這種多元政治結構的條件下,沒有一個政治勢力能取得徹底的勝利,沒有一種政治勢力能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取得至高無上的的權威,也就沒有一種政治勢力能把它所崇尚的政治教條和意識形態單方面地宣布為法律、強加給整個社會。權力的相互制衡導致多元主體(而不是一兩個絕對主體)之間的政治妥協與政治競爭,從而必然形成政治均衡、政治多元及其產物——憲法。
(三)從文化傳統層面上看,法治觀念是西方憲法文化的主要內容,它為西方憲法的產生起到了良好的引導和支撐作用
西方的法治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在總結以往的法治經驗和實踐的基礎上,從“人權”角度提出新的法治主張,賦予了法治現實性和可操作性。近代人民主權學說要求主權在民,國家機關的權力由人民授權產生,同時國家機關對人民負責。因此調整兩者之間關系的法律的權力淵源,不在國家立法機關,而在人民。在西方法律中,憲法是人民以民主的方式發現的,是自然法在世俗中的表現形式,因而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處于根本法的地位,是一切國家、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公民個人的最高行為準則。
綜上所述,近代憲法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人類社會逐步發展的結果,在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上有著深遠的根源和漸進的脈絡。西方社會獨特的社會結構從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多方面為近代憲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二、中國憲法社會基礎分析
對于中國來講,憲法是“泊來品”。中國的憲政運動是為了實現強國富民的目標而從西方引進的制度。回顧歷史可以發現,中國憲法的產生在時間上較西方憲法的產生晚了近200年,其原因在于中國獨特的社會結構。這種社會結構的獨特性具體體現在:
(一)從經濟特征上看,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在自給自足和血緣關系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東方農業社會
農業是傳統社會的經濟命脈。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使家族成了中國社會結構的經濟細胞和基本單元。每個家族過著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這種自治性和獨立性是由其強烈的封閉性所造成的,“而不是像西方市民社會機制那樣,來源于市民社會自身對政治國家的抗衡力量。”由于在家族經濟生活中,人們通過原始的男耕女織的小家小戶生活就能滿足其日常生活的需要,因而不會產生大規模交換的需要,交換成了經濟生活的一種附屬品,市場被排斥和限制,所以不能形成專門的市民市場。相反,正是由于這種封閉性、孤立性和落后性,人們的生活和意識受到了極大的局限,逐漸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和“傳統規則的奴隸”,最終導致以家族為基礎的專制國家的建立。
(二)從政治特征上看,中國的傳統社會是專制社會
專制君主是整個國家的化身,其他所有集團、個人都是在王權的統治之下。在這種政治結構里,任何個人意志或集團意志都為森嚴的等級秩序所淹沒。無論是在統治者內部或者外部,中國的傳統社會都不可能產生像西方社會那種基于多元政治結構而出現的權力制衡機制。同時,由于中國兩千年來的中央集權極為強大且處于分裂時期的時間很短,使得中央集權的力量在絕大部分時間里深入控制了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代表農業生產方式的政治力量根本不允許一種獨立的自治力量存在于其統治的任何一個領域之中,導致了多元利益集團的缺乏,更不可能形成與政治國家相對獨立的市民社會領域(私人領域),從而難以有力地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
(三)從文化特征上看,中國的法律、法制歷史很長,缺乏法治的理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法思想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占據了法思想領域中的正統的、主導的地位。但其在本質上屬于倫理法思想,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思想。儒家倫理法哲學把宗法家族倫理作為大經大法的法哲學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倫理價值代替法律價值,統率法律評價,在現實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中,宗法倫理道德被直接賦予法的性質,具有法的效力。
總之,正是由于中國傳統社會簡單封閉的經濟特征、專制集權的政治特征和單一狹隘的文化特征,整個社會體現出的是一種高度的一元化結構特征。這使中國不能形成像西方那樣的經濟與政治相對分離、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對分離的二元社會結構。
參考文獻:
[1]錢福臣著.憲政哲學問題要論[M].法律出版社.2006.
[2]劉連泰.憲法哲學:構建憲法的彼岸世界[J].
(作者簡介:張媛(1983—),湖北荊州人,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2007級憲法與行政法方向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