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鳳 金 姣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 “在當代中國,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他又做了科學界定與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精華, 而且發展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 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創立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什么是社會主義?它的本質是什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著作中對此并未做出過明確、嚴格、科學的界定,在實踐中這也是一個長期沒有弄清楚的問題,以往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傳統認識,大多只是描述社會主義制度的一些“特征”,如公有制、按勞分配、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等,更多的人長期把計劃經濟或市場經濟作為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歸屬范疇。西方一些學者也往往把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從實際出發發展和創新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從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的十六大以后,黨中央又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二是從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完整的體系,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從屬性或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江澤民同志指出“高效率、社會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黨的十六大以后,黨中央又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等重要論斷。這是我們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不僅有助于消除長期以來人們頭腦里存在的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思想迷惑”,而且在理論上創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從而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發展和完善的新天地。
二、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如何認識和處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是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也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未來的社會所做的設想中指出:“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條件下,勞動時間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有計劃的分配,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的經濟規律。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斯大林在蘇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忽視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的作用,這不僅在實踐上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在理論上造成了一種“正統”的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僵化思想。
建國以后,我國在實踐上也建立了類似蘇聯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忽視、排斥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連續不斷地割“資本主義”尾巴。在理論上把計劃當作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把市場等同于資本主義。不過,列寧、斯大林的晚年以及毛澤東同志都提及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生產,他們都在經典作家的理論基礎上有所前進,但卻始終未能有大的突破,仍然認為,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不能是商品經濟,更不能是市場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過程中我們逐步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理論觀點,沖決了“傳統”、“正統”理論的禁錮,消除兩極化與市場的社會屬性,恢復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手段和方法的本來面目,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做出的歷史性貢獻,體現了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巨大勇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形成與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也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體現市場和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要反映和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要求。要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運行特點,自覺遵循客觀規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三、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任何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都不是由人們的主觀愿望決定的,而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決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依據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也指出:“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并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所說的國家占有生產資料,是指國家以社會的名義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即實行單一的社會所有制。也就是說,馬克思和恩格斯設想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就是要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一貫堅持公有制這一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新中國建立后,通過三大改造,我國確立了公有制的基礎地位,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調整和改革了我國的所有制結構,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中共十五大報告正式明確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同時提出,“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兩個基本原則,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十七大報告強調:“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互相促進新格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依據我國生產力水平低、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實情而提出的。創新之處在于它把傳統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中的空想因素和教條式的理解予以擯棄,打破了社會主義所有制必須是單一公有制模式的框框,使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面向當代中國的實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指明了現階段中國經濟制度的根本性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可靠的經濟基礎。
四、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勞動成果歸勞動者共同所有,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必須按照符合勞動者利益的原則進行分配,即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1956年我國基本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后,與實行單一的公有制相適應,在分配形式上也采取了比較單一的分配方式。但長期以來,按勞分配原則在某些方面實際上被歪曲了,它往往同“平均主義”、“大鍋飯”聯在一起,在公平的名義下,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公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關系的調整和多種所有制結構的建立,人們的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分配方式與所有制結構相適應,于是就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局面,從而突破了單一的分配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分配理論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展和創新了馬克思的按勞分配原則:一是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三是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社會公平,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十七大報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總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特有主題、活的靈魂和不竭的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歷史、系統經驗和豐富的實踐,它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又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新的偉大實踐,不斷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論述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2]江澤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
(作者簡介:王鳳(1984—)女,湖北老河口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2008級碩士研究生。金姣(1985—)女,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2008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