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燕
在全球經濟危機大背景下,我國政府推出四萬億“救市”計劃。本文從與羅斯福新政對比的角度分析政府四萬億“救市”的歷史背景、主要措施和預期效果,從而說明四萬億“救市”計劃的合理性。
一、四萬億“救市”計劃與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一)四萬億“救市”計劃的歷史背景
當前全球經濟危機愈演愈烈,正在由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蔓延。全球經濟的低迷,無疑會影響到出口排名第二的中國。加之國內經濟發展前景堪憂,電力行業、制造業、鋼鐵業、地產業急劇走弱甚至虧損;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有可能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威脅到社會穩定。基于對經濟增長的憂慮,促使中國政府在比預期更早的時間內發布政府投資計劃。
(二)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四”。 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凄涼景象所代替。
(三)歷史背景比較
比較我國政府四萬億投資與羅斯福新政的背景,雖然我國目前經濟狀況并沒有像美國大蕭條那樣凄慘,但也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二、政府四萬億 “救市”計劃與羅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四萬億 “救市”計劃的主要措施
政府四萬億“救市”計劃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五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六是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七是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八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
(二)羅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
一是整頓全國財政金融;二是調整工業生產;三是限制農業生產;四是實行失業救濟和以工代賑政策;五是頒布社會保障法;六是關注社會福利事業;七是頒布了全國勞資關系法和工資時數法。
(三)四萬億“救市”與羅斯福新政的比較
1、二者的不同點。首先,從措施層面上看,羅斯福新政首先治理的是金融系統。借助經濟危機,將那些壞賬呆賬一并清理,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體系。我國沒有遭遇重大的金融沖擊,十項重大舉措中也就沒有了對銀行的整頓。其次,羅斯福新政的第二項措施就是農業。“相對過剩”帶來的農業萎縮,導致羅斯福用減少產量的方式來帶動農產品價格的提升,從而拯救農業和農民。我們的十項措施里,關系到農業的主要有第二項和第八項,我們的措施主要還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和增加補貼。再次,在用工方面,羅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除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為了就業。而我們就業在其次,建設首當其中。
2、二者的相同點。二者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公共工程投入,從而帶動就業和消費支出。我國的十項措施中,把原來就已經確定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提前,著力通過投資打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為未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優良的環境。另外,從保障措施層面上看,羅斯福新政是法律措施與市場規范相結合。我們的十項措施出臺后,國家也及時成立了多個審計小組和監督機構,確保資金真正用到實處。
三、政府四萬億計劃與羅斯福新政的效果
(一)我國政府四萬億計劃具有可行性
1、資金來源有保障。按照中央部署,4萬億元投資方案中的1.18萬億元由中央政府支付,剩下的2.82萬億元由地方政府和社會籌措。發行國債不會導致政府面臨巨額債務。因為我國財政總收入規模龐大,而且財政凈收入無額外負擔。在地方政府籌措方面,中央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對投入的方向增加中央投入的比例,降低和免除地方配套的部分資金,且中央政府正研究一些渠道和方法,允許地方政府轉貸或經過批準進行融資。這樣就能保證地方投資的積極性。
2、從嚴把關,盡快審批。首先,有大量的項目,由于現在經濟環境變化,就可以很快通過相關程序。其次,有些項目并不存在審批難度,關鍵是政策導向。如四萬億投資計劃中將保障性安居工程、改善民生列為首項任務。
(二)羅斯福新政的效果。它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同時,經濟的恢復,使社會矛盾相對緩和,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美國國家的信心,從而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
總之,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本次四萬億“救市”計劃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1月至2月,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6.5%。這說明政府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已經開始發揮顯著效果。并且政府投資可帶動更多的社會投資,創造更好的消費環境,而消費比例的提高,最終也將拉升經濟增長步伐。
參考文獻:
[1]呂秀波.宏觀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有利于實現“保增長”目標——兼評4萬億投資帶來的積極影響[J].理論與實踐,2008(11).
[2]李君.羅斯福新政及其啟示[J].前沿,2006(3).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