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傳新
一、社會轉型與農村社會工作
關于“社會轉型”的含義,我國社會學學者的論述,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體制轉型,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二是指社會結構變動,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社會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它是指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結構狀態過渡,而不僅僅是某些單項發展指標的實現。社會轉型的具體內容是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三是指社會形態變遷,即“指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用“社會轉型”來描述當前社會的特征獲得學界的普遍共識。專家和學者關于“社會轉型”含義的論述,對于正確把握社會轉型期的形勢和任務,無疑有著有益的啟示。 農村社會工作是社會轉型的必然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當代中國的農村社區建設問題也被列入了重要議事及工作日程,成為推進農村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其直接的原因是社會轉型,具體來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政府職能轉變和“單位體制”解體引發了新的功能性需求;其次是體制轉軌和結構分化使大量社會矛盾積聚,黨和政府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加重。這兩個方面實質上統一在現代化變革的同一進程之中。第一、伴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越來越多的上級單位開始對下級單位“斷奶”,不同級別與種類的單位都開始改變“企業辦社會”的狀況,將原來承擔的保障功能推向社會。第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類型的多元化,成千上萬離土又離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游離出來。如何對這些人群進行有效的服務與管理,是新時期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第三、農村小城鎮小康型生活方式的來臨,使居民對于居住環境和社會服務有了更高的需求與期待。第四,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速度明顯加快,大規模的城市舊區改造、新區建設和城市文明觀念的傳播,都會帶來動員、安置失地農民、處理有關糾紛等種種難題。社會轉型帶來的這些問題,導致了農村社會公共事務劇增。由于政府對這些方面的宏觀管理機制尚不完善,而且政府職能也正在面臨轉換,這些新增事務尚無相應的機制來承擔。因此,一方面這些問題自然而然地向農村的基層社會沉淀,另一方面沿著政府層級的“漏斗”,最終落到了最為基層的村委會身上。因此要求必須利用和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解決這些問題促進社會的轉型過程。
二、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與社會轉型的要求
中國早期探索農村社會工作的農村社會調查源于二十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1926年,李景漢組織燕京大學學生25人對黑山扈村21個家庭進行了調查。1927年李景漢又指導研究生1人復查了黑山扈村21個家庭并對附近的馬連洼30家和15家進行調查。此后,李景漢將調查成果寫成了《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調查》。1936年李景汗又發表農村社會調查著作《定縣土地調查》等等。
1929年,陳翰笙主持對中國封建土地制度問題的農村社會調查,寫出《畝的差異》一書;1930年,為了弄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外敵入侵對經濟的影響,調查127個村莊、6個典型村和429個家庭,寫成英文版《帝國主義與中國》。之后,喬啟明、朱漢章等等先后或同年出版《江寧縣淳化鎮鄉村社會調查報告》和《泗陽縣社會調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為了了解中國農村的實際現狀對湖南長沙附近的農村開展大量的社會調查,于1926年寫成《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8年—1933年他通過農村社會調查的方式,創造性地解決了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以及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問題。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代的鄉村建設派。鄉村建設派的主要主張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鄉農學校,同時推行“新鄉約”,建立“鄉村自衛組織”,舉辦供銷、信用等合作社,推行農業技術的改進措施。其基本理論是,中國是一個“倫理本位”、“職業分立”和精神上“調和持中”的社會,中國的問題只是“文化失調”,不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應從鄉村建設入手,然后擴及整個社會,恢復中國儒家倫理。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認為,中國是個倫理本位和職業分立的社會,不存在階級對立和斗爭,主張從事以恢復法制禮俗和維持社會秩序為任務的鄉村建設運動,避免武力。
晏陽初認為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帝國主義和地主買辦階級的壓迫與剝削,而是農民的“愚、貧、弱、私”造成的,主張用教育手段改造社會,即以文藝教育救“愚”,以生計教育救“貧”,以衛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
到了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論的提出使農村社會工作的議事又提上日程。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相關產業的連鎖效應,農村社會工作也有了新的增長點。建立包括海島特色、水鄉特色、山區特色的社會工作,為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等成為社會工作研究的重要內容。從農村社會工作邏輯發展線索來看,農村社會工作并不是一個新的社會學應用學科。但是,1952年的社會人文學科的中斷與我國1979年短暫的恢復與重建,加之“大政府、小社會”的主導使這門學科仍然舉步維艱。同時,新時期農村社會工作也獲得重新發展的契機,對社會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社會轉型呼喚農村社會工作理論本土化。首先,農村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整合。社會工作倫理與基督教教義、人文思想和民主理念有緊密聯系,但是中國則是儒家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等多類價值體系組成的復合體。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能與社會工作的倫理存在沖突,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輕個體主義,因此中國社會工作者要建構有自己特色的社會工作價值體系統。其次,社會工作的技術要適合本土化。就社會視角而言,中國社會更注重宏觀的導向,社區項目開發、社會資源整合、社會政策出臺等面向大眾的社會工作手段。另外,社會工作的模式和對象的界定、介入方法和手段、案主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等要面對本土場景。再次,社會工作的主體應回應社會。社會實務機構和政府是社會工作的組織載體,社會工作者是社會工作的重心所在。政府在推動社會工作的職業定位、工資定崗、人員配備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完善社會管理體制,為農村社會工作者提供一個溫暖的社會條件;要加大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積極培養專才與通才的社會工作者,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有利的環境。
三、社會轉型期農村社會工作的服務方法
農村社會工作也是農村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理論和實物方法服務于案主的過程和步驟。社會轉型期農村社會工作主要運用三大基本方法——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和社區社會工作。
(一)個案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
1、申請、接案與轉介。由案主提出申請或其親屬成員轉介,農村社會工作者通過查看受助者、或其親屬提供的資料、或通過會談對受助者進行了解,掌握受助者的主要問題、困擾及相關信息。通過了解,社會工作者判斷自己能否為受助者提供相應的幫助。對于能夠提供相應幫助的就接納案主并制訂介入方案;不能提供幫助的就轉入其他服務者或服務機構。
2、研究與資料的收集。為了給案主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社會工作者需要進一步收集案主有關詳實的資料。而收集資料的原則是有利于解決案主的問題。資料的收集途徑有:采用訪談法詢問案主、案主親屬鄰居、案主所在機構等。
3、診斷。診斷就是在對受助者所面臨的問題的了解和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做出對造成受助者所面臨問題的原因的判斷并理解其原因作用于受助者的途徑,以確定解決受助者問題的專業方法與途徑。此過程由案主、案主相關人員和社會工作者共同實施。
4、制定干預目標與干預計劃。干預目標與干預計劃是工作的前提,有利于順利完成工作。
5、社會工作專業與治療。社會工作者以服務者的態度,著眼于社會工作專業價值,逐步采取專業實務方法介入案主的治療。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要承擔起使能者、調解者、辯護人等專業角色。應用自身所掌握的各方面的資源來協調受助者的周圍環境;協同與受助者密切相關的社會關系為實施對受助者干預的有效方式而努力,幫助受助者解決問題。
6、結案評估。
7、整理資料,備案存檔。
(二)小組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
小組社會工作是將面臨同樣問題的案主組成團隊,由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方法和技術制定小組的計劃來引導小組成員間的互助和支持。小組工作的過程可以有案主親屬的參與,目的在于促進案主社會生活關系的融洽和最終達到問題的解決,從而使案主的適應能力得到加強。
1、小組工作的前期準備。準備工作之一是工作計劃。小組工作計劃內容包括:理據闡釋、小組成員、小組特征、明確的目標、初擬計劃和日程、招募計劃、預料中的問題和應變計、預評估方法。然后,根據小組計劃中的招募計劃采用發電函、宣傳材料、或其他的個人或機構介紹等方式招募成員,并篩選成員,為今后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2、首次小組活動。第一次小組活動內容包括:(1)社工介紹小組的基本屬性并通報小組計劃書,讓成員初步了解小組;(2)小組成員之間的自我介紹和經過專門的活動認識彼此;(3)小組成員在社工指導下制定小組規范。所謂“萬事開頭難”,第一次小組活動決定后續活動能否順利、高效地開展,應高度重視。
3、后續的小組活動。后續的小組活動重點在于小組成員問題的解決。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技術及時處理小組成員之間的沖突,及時根據小組的發展變化完善小組工作的計劃,引導成員在和諧的基礎上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小組的目標。
4、小組結束。小組目標達成,或者小組活動因故不能繼續,就預示著小組工作的結束。小組工作結束時,工作者運用互贈禮物或留言等專業技巧引導小組成員分離并控制成員的情緒。社會工作者在小組工作結束后要及時整理工作記錄等資料,做好追蹤以及轉介服務等。
5、小組評估。小組工作者對每一次聚會和小組活動都及時進行評估。這是為了以后的工作打下經驗基礎。
(三)社區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
1、舉辦多項層面的社區活動,通過不同人群的參與,在一個整體層次上解決案主問題。這類活動提供了彼此切磋的機會,有效地推動社區工作,并能向案主輸送公民意識,增加他們對社會及社區的認識和關心程度。
2、有針對性地解決社區問題。如綴學問題、黑社會問題、救濟問題、計劃生育問題等。要尋求多方資源和各種手段去解決這些問題,必要時可以采取法律程序或督導執法人士密切關注和貫徹執行任務。
3、發掘和利用社區支持。由于案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社會工作者需要配合不同的社區資源才能向求助者提供足夠的支持以使其適應社會生活。義工資源、活動經費及設施、對受助者的接納和援助等等在農村社區工作中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農村社會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的一環。農村改革的穩步推進,農村社會工作也在逐步走向專業化、職業化,對社會工作者的需求量隨之增加。本文希望從農村社會工作的源頭出發淺顯探討一下社會轉型期農村社會工作發展的要求及其服務方法,以此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守經.農村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
[3]翟進,張曙.個案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4]張洪英.小組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5]社區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中南民族大學民社院08級社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