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利雅
外來務工人員維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工資水平低,個別企業存在拖欠現象。外出務工群體中,除了有一定學歷或技能的外,50%以上的月均工資在700元左右,僅相當于當地城鎮居民月人均收入的一半。同時,工資拖欠現象時有發生。據統計,30%的外來務工人員都存在被拖欠工資現象,拖欠形式以工資押金較多,當月工資往往要到次月底甚至第三個月才能拿到。
二是長時間超負荷勞動,體能透支嚴重。從調查情況看,外來務工人員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13個小時左右,每月也只有1-2天休息時間;有近四成的長期帶病工作,長時間超負荷的勞動,加上生存環境艱苦,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威脅。
三是勞動條件差,工傷事故時有發生。由于文化技能、崗前培訓、長期疲勞作業等原因,制造、紡織等企業中,是職業病和工傷事故高發群體,工傷事故頻發。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在外來務工人員中發生工傷事故約有20起,部分喪失勞動能力。
四是社會保障弱,人身權利時常遭侵害。一方面簽訂勞動合同的比率低,不到總數的20%,并且合同的內容主要是對外來務工人員的限制,不是保障他們的權利;另一方面,用工單位很少為外來務工者參保繳費,參保率低。除此以外,外來務工人員還普遍遭受歧視,甚至遭受打罵。
這四個方面維權熱點“長盛不衰”的原因,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外來務工人員法律意識淡薄。不少外來務工人員自身法律意識淡薄,不了解如何采取合法手段正確維護自身權益。首先,外來務工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法律法規教育,法制意識十分淡薄,不了解相關勞動法律法規,無法對侵害其勞動經濟權益的違法行為進行防范。其次,由于上述原因,外來務工人員往往不清楚相關的投訴渠道和具體的投訴操作,或者是對投訴的效果缺乏信心,于是在權益受到侵犯后,常常憑個人意識、老鄉觀念來處理問題,從而引發群體性事件。
二、維權途徑少。政府部門中能體現民工維權的,只有工會、勞動保障部門以及法院。工會維權多數通過協調,力度不夠,很多時候根本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向勞動保障部門及法院申訴,維權的成本高、時間長,外來務工人員根本負擔不起先行支付的手續費,也沒有精力花長時間去爭取幾百元的應得利益。因為涉及多個政府部門職能,外來務工維權“無疾而終”的情況屢見不鮮。
三、勞動保障少。不少用人單位使用進城務工人員要么不簽勞動合同,要么簽訂的勞動合同存在一些無效條款,進城務工人員超時、超強度勞動,生產生活條件差,工傷事故時有發生,進城務工人員人身權利受到侵害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其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
工資問題是外來務工人員權益保護的重中之重。與城鎮職工相比,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的問題相當突出,還沒有形成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調查中發現,外來務工人員大多數都加過班,占67%,沒有加過班的只有33%。從每天的工作狀況來看,每個人一天一般要工作9.35小時;每人一般一天平均加班3.02個小時,最長的一次加班時間平均為6.03小時。他們大部分都從事制造、紡織和服務行業,工作比較辛苦,工作時間比較長,休息時間明顯不足,甚至連法定休息日也難以享有。2008年,被調查者目前工作的企業有拖欠工資現象的僅有14.4%,沒有拖欠工資現象的企業有85.2%。有拖欠工資現象的企業拖欠工資后有補發的占70%,但沒有補發工資的仍有30%。
針對上述情況,必須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健全組織,強化政府維權的保障作用。
把政府維權作為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合法權益的主要途徑,健全維權組織網絡,強化維權工作責任。要以農場勞動保障站為平臺,加強勞動保障監察為主體的維權機構建設,工會、公安、司法等部門聯動,宣傳維權知識、處理維權基本事項;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企業,建立工作點,提供一對一服務,重點維護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協助處理勞資糾紛,督促企業與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合同,履行社會保險義務。
二、普及法律知識,提高維權意識。
要加大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技能培訓和普法教育力度,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維權意識。要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勞動就業、簽訂勞動合同、交納社會保險、維護權益等方面的宣傳教育。要大力宣傳有關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問題的方針政策,規范企業的用工行為,提高用人單位遵紀守法、依法經營意識和進城務工人員運用法律武器自我保護的意識。
三、建立外來務工人員維權綠色通道。
現實中,有的外來務工人員不知道維權的途徑、渠道和程序;有的明明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卻因怕丟了工作而不敢舉報,或因付出的維權成本可能比追回的權益還多而放棄維權。對此,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杜絕不作為和亂作為的問題。
(作者單位:杭州市蕭山區湘湖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