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明
摘 要;生態城鎮和城市要在各方面平衡,這包括社會因素,同時需要采用某種方式做出規劃確定發展方向。公眾投入到生態的發展進程是至關重要的,居民應該以己作責參與生態發展。
關鍵詞:城市;生態;建筑;破壞;科技;平衡
當今世界,人口劇增,資源銳減,全球環境惡化,破壞生態現象日趨嚴重,人類生存和發展與全球的環境問題愈演愈烈,生態危機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在正奉為信條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觀。人、建筑、環境是建筑發展的永恒主題,缺一不可,但先前的以“人”為中心,得轉變為“環境”中心。雖然在上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就提出“可持續發展”,標志著以環境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正式展開。這些年來也取得累累碩果,但是我們現在仍然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這也是局限于科學技術的發展,那我們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得共同參與進來保護我們的家園。
所謂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的居住生活,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生態建筑有時又被稱為“節能建筑”、“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從早期僅停留于對氣候、生物反應的關注到今天運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態與高新技術的結合,將建筑融入大的生態循環圈,從整體的角度考慮能源和資源流動,將建筑建造、建筑設計、建筑使用過程中的消耗、產生納入整個生態系統來考慮,從而改變資源與能源單向流動的方式,趨向良性循環的模式。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環境循環體系”,將人居環境納入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即是對這一思想的提倡。它對建筑的要求不僅僅是建筑的使用過程,而是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
建筑的生態化,一般應具備如下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建筑工業中實現高效、節能。具體到建材產品,使用再生、不產生副作用的建材產品。
二是建材的研發應更多地致力于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并盡快擴大這種材料的使用范圍。
三是注重工程建設中的能源節約。盡量使用節能降耗、能夠再生的天然材料。
四是建材原料從使用到回收是否影響環境的污染,也是劃定生態建筑的重要標準。
第五,能為人類提供“宜人”的室內空間環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靈活開敞的空間。
建筑是一個城市的基礎,一個城市的文化,經濟甚至是科學水平都可以通過其顯形。建筑占據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建筑生態化對生態的影響是起決定性作用的。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世界各國認識到人類必須在環境所提供的時空框架內,同時按照自然資源所賦與的條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重新界定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了“以環境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0世紀末,西歐等發達國家提出“生態化”的目標,我國各地也在嘗試建設花園城市、生態城市,這標志著延續200年的“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模式向“以環境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過渡,從而使發展生態建筑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思想基礎。為了建筑、城市、景觀環境的“可持續”,建筑學、城市規劃學、景觀建筑學學科開始了可持續人類聚居環境建設的思考。許多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人類本身是自然系統的一部分,它與其支撐的環境休戚相關。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必須優先考慮生態問題,并將其置于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時,還要進一步高瞻遠矚,通盤考慮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即我們今天的發展應該是“滿足當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這就是1992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里約熱內盧宣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內涵,它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選擇,也是我們一切行為的準則。
建筑及其建成環境在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續發展原理的設計需要對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對健康的影響、對材料的選擇等方面進行綜合思考,從而使其滿足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要求。近幾年提出的生態建筑及生態城市的建設理論,就是以自然生態原則為依據,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人類塑造一個最為舒適合理且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的理論。從德國托馬斯《太陽能在建筑與城市規劃中的》一書出版以來,生態建筑如同雨后春筍,主要建筑有:建于蘇格蘭偏遠地區的斯特林村屋工程,1999年德國柏林建的國會大廈(TheReichstag),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馳辦公室,托馬斯設計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聯合體以及法國的法蘭克福商業大樓;在美國,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學院所建“3號”、“4號”太陽房均為實用住宅;近年來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現代意義的生態建筑建成,中國也涌現了很多,比如北京大興義和莊的“新能源村”??梢哉f,在生態建筑的發展上、技術上以及建筑設計的實踐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態建筑是21世紀建筑設計發展的方向。這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就當今社會科學技術來說,把人造物生態化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得到真真正正的解決。生態建筑可以說才剛剛起步,但它的發展以深厚的社會認識的轉變而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
人本主義是西方實現代化的主導思想之一,始于文藝復興時期。自18世紀以來的整個現代化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構成了社會進步和增長的基礎。人本主義觀念明確確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對自然界的優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被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遭到濫用和破壞,對環境的污染也大大超過了自然界所容納的限度,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幾十年,實際各國無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將資源與環境問題突出地暴露出來成為世界問題。
共同的社會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筑的基礎。這就是將即時利益和整個人類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公正合理的與他人分享我們這個地球的有限資源?!独锛s宣言》指出,為今后世代的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為保存、保護和恢復地球生態的健康和完整進行合作,各國應本著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努力中擔負應有的責任。生態環境不是某一小區、一個城市或國家的問題,有些生態小環境通過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資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達到目的的,必須是人類的共同意志。《里約宣言》為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會道德基礎。
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攜手,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系統,才能真正實現建筑的生態化,環境的生態化。
參考文獻
[1]《城市生態與建筑的生態城市》PaulF Downton.
[2]阿姆斯特丹博客Amsterdam.
[3]《生態建筑》建筑師:楊經文
[4]《淺談生態建筑》.中國論文下載中心作者:未知.
[5]《生態建筑與建筑生態化》.免費論文網作者:未知.
[6]《生態建筑的誤區》Thomas Herzog.
[7]《生態建筑》James Stee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