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立新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情感,思維、記憶等認識機能全部會受到壓抑和阻礙。
興趣是學生積極認知事物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林格倫調查興趣對學習成功與失敗的影響結果表明,興趣對成功的影響占25%,智力占15%,缺乏興趣對失敗影響占35%,智力卻等于0。由此可見,興趣比智力對學習成功與否的影響更大。從事中等職業教育二十年以來,筆者認識到,面對現實中生源的素質條件,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環節。
一、進行物理科學史教育,提高學生的興趣,為培養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打下基礎
一部物理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學家的奮斗史和血淚史,在物理課上老師向學生講述物理學家都是在成功和失敗、順利和挫折的斗爭中成功,進而以自己堅韌不拔的毅力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并用古今中外以“勤”補“拙”而取得重大成就的實例說明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的重要性。這些內容對學生的教育是比較大的,不僅給學生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使他們對培養自己良好意志品質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認識。
二、講解浩瀚宇宙的不解之謎,以激發學生對未知世界探求的強烈愿望
現實生活中的不解之謎,如埃及的金字塔,大西洋的百慕大群島的神秘三角區,飛碟之謎,瑪雅人的化石之謎等比比皆是,而今的不解之謎,隨著未來科學的發展,他們的謎底都將展現在世人的面前,這就要求同學們努力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通過這些學生耳熟能詳的事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分明感到了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思想上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改進課堂教學,力求將抽象的物理理論用形象生動的演示試驗來揭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什么樣的教學過程才能更適合學生的心理,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呢?
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用學生十分熟悉的物體、玩具做實驗適合學生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智力。自制試驗教具教學既節約又親切,在講解正弦曲線時,用廢紙殼自制沙漏,在教室過道畫出優美的正弦曲線,學生既興奮又長見識,進而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用易拉罐制作電動機,再結合自制的掛圖講解他的工作原理,即生動又明白。
四、移情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缺乏生氣與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學生的主動性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進而使教學本身也成為導致學生厭學的因素。作為教師必須學會換位思考,即移情教育。移情,在心理學上又叫感情移入,是指能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作為教師的重要素質之一,教學中的移情包含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把學生的感情移入自己的心里,即設身處地;二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學生的心里,即感染學生。
1.教師要善于設身處地
教師要善于設身處地領會教材里的知識、感情,體驗學生的認知、情感和需求。學生因認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對事物的認識面和理解力不如教師,教師在領會教材時,如果僅停留在自己作為成人的認知層面上,是無法獲得最接近學生體驗的。因此,要使學生對教材產生輕松的體驗,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把“備教材”與“備學生”緊密地結合起來。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去領會教材,體驗學生的心理。這樣,準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就輕而易舉了。對教材和學生有了較多的體驗,圍繞學生的需求尋找到課堂教學的最佳切入點,選擇教學方法、手段和設計教學語言,才能更貼近學生實際,易于被學生接受,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
2.教師要善于感染學生
課堂教學是教師對教材的“再創造”,教師要善于運用自己對教材的體驗,喚起學生的體驗,使師生產生共鳴。課堂教學始終貫串著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交流與溝通能否達到和諧默契的境界,關鍵在于教師能否運用自己的體驗喚起學生的體驗。無論是課的導入,新知的“傳”,方法的“授”,還是作業的設計,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師生體驗交流的契機。
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課堂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學藝術性的最充分的體現,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為此付出艱辛和不懈的努力。
(作者單位:山東濱州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