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軍
有效地運用隱性知識,能夠提高會計案例教學的效果。本文基于隱性知識視野,論證會計案例教學將有利于增強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創造知識的能力,同時提出案例教學的目標與方式。
一、隱性知識與案例教學
早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科學家、哲學家波蘭尼(MichaelPolanyi)首次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知識形態分類。他認為,在一個人所知道、所意識到的東西與所表達的東西之間隱含著未編碼的知識,這些知識尚未通過語言或其他形式加以表述。有的學者認為,隱性知識如某種技能,是不可用言語來解釋的,而只能被演示證明其存在,學習這種技能唯一的方法是領悟和練習,因此隱性知識是源于經驗和技能的。人才的培養和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不是顯性知識的傳授,而是實現隱性知識的外顯和共享。通過心理學家對隱性知識的研究發現,智商高、學業成績優秀的人并不一定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很大的成功。成功的管理者大都認為有效的管理來自于正式學業之外的知識,不是靠直接教授與機械記憶為特征的學校教育,而是靠非正式的,在工作中通過實踐、觀察獲得的知識,即成功與隱性知識的掌握密切相關。
案例教學法是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知識的基礎之上,通過剖析具體案例,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中,以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計案例通常以真實的會計事例或某種假設的合理情形為背景,引導學生像管理決策者一樣進行思考,通過迅速適應新的環境,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有效的思維方式。會計案例教學的案例分析通常包括三個環節:情景再現、事實分析、理論提煉。會計案例教學的過程與隱性知識的特征可以實現良好的結合,通過隱性知識的外顯與共享提高會計案例教學的效果。
二、隱性知識的特征與重要性
隱性知識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學習、積累與創新的過程,是不同知識主體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交互過程。主體從外部各類知識主體或知識庫中篩選、吸收、積累自身所需的知識,然后在適當的時機激活相關知識,提煉出大量存儲于主體腦海中的隱性知識。
1.隱性知識的特征
(1)抽象性。隱性知識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很難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這是隱性知識的本質特征。
(2)非公共性。隱性知識是一種連知識擁有者和使用者都不能清晰表達的知識,不能在社會中以正規的形式加以傳遞,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知識。
(3)非理性。人們可以通過邏輯推理獲得顯性知識,隱性則是通過身體感官、直覺或領悟獲得,與邏輯推理無直接關系。
(4)情境性。隱性知識總是與特定的情境緊密聯系,依托特定情境而存在,是對特定任務和情境的整體把握。
(5)穩定性。隱性知識的建構需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不易受環境的影響,而且一旦形成難以對其進行改造。
2.隱形知識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傳統教育領域只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顯性知識的傳授,忽視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隱性知識的學習以及對所學知識的轉化。由此造就一批“缺乏創新能力”的考試高手,他們在考試中無所不能,在實踐問題面前卻無從下手,根本原因在于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缺乏對隱性知識的把握。在會計案例教學中強調隱性知識的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探索知識,使學生具有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創造知識的能力。
三、會計案例教學的目標
會計案例教學作為學習隱性知識的重要手段,應體現如下具體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會計是一門涉及財務會計、經濟法、財務管理等多個課程,實用性較強的學科。但一般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多是零散的、抽象的、空洞的,無法運用到實踐中去。另外,會計課程教材的編寫也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很少涉及案例分析,這就使會計課程的教與學都變得枯燥無味,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是會計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案例教學法形象直觀,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再輔之以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自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為隱性知識的傳播奠定基礎。
2.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學以致用
毫無疑問,教學是為實際運用服務的。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差,學生畢業后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會計工作。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使學生較早接觸到來源于實際會計工作中的典型素材,通過對這些素材的分析、討論、總結、延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舉一反三和實際動手的能力,通過隱性知識的傳遞和共享,為其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3.培養學生專業勝任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認為會計專業勝任能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傳遞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二是創造性地解決會計問題的能力;三是人際關系能力,即與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案例教學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使學生具有解決會計實際問題的專業能力。
4.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
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熟悉法規、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廉潔奉公、堅持準則,是會計職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石。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財務造假案件,絕大多數是由于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防線失守所致。將這些教訓極為深刻的會計案例寓于會計教學之中,必然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益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警示教育。
四、有效運用隱性知識提高會計案例教學效果
案例討論旨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隱性知識的重要性,并在案例教學中有意識地創造各種條件,實現隱性知識的外顯與共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案例導入法
在剛上課時,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置案例、創設會計情景、提出問題,這樣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期待心理,從而處于一種最佳的求知心理狀態。
2.案例例證法
案例例證法是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為了釋義、解惑、說理,引用有關案例進行分析、論證,以求獲得正確認識的一種方法。使用這種方法時,教師必須明確案例只是作為佐證,不能讓案例“喧賓奪主”,取代教學內容的講授。
3.案例討論法
是由教師針對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理解上的疑點提出恰當的案例,通過學生之間以及師生間的共同討論,獲得正確認識的一種方法。采用該法,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活動,從而使學生既獲得專業知識,培養了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
4.案例結尾法
指在一堂課結束的時候,教師為承前啟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想象力,銜接上、下課的教學內容而采取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回味、反思,而且能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去思考、去探究,主動將隱性知識整理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
5.案例練習法
此法是指在課后作業及各種考試中,根據會計教材重、難點和學生中存在的疑難問題,精心設計案例題,以鞏固深化隱性知識、發展能力、提高覺悟的一種方法。
在會計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信息,通過創設適當的情景,運用有效的策略,使依附于個人經驗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并得以共享,是提高會計案例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鄉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