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彥慶
教師教學并不是呆板地去講課本,而是要講究一定的藝術性,因為“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接受知識的多少,即“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的效果。只有“教”的方法得當,“學”才會事半功倍。《機械知識》是中專機械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涉及知識面較廣,知識點較多,概念抽象,理論性較強。學生由于文化基礎相對較差,缺乏感性認識,普遍感到學不懂。教師必須思路清晰,善于歸納和表達,能夠把復雜的內容轉化為綱目了然、脈絡分明、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通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對那些微觀、抽象、難于理解的概念,如果能運用聯想教學法,舉出一些宏觀的、形象化的、易于理解的例子,更易于學生接受理解。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聯想教學法在《機械知識》教學中的應用。
一、聯想教學法簡介
聯想法是一種可以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愛因斯坦說:“聯想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聯想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聯想法自由、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意義,對人們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特別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
思維科學認為:聯想是一種創造性的心理機制,聯想技巧中的關鍵要素是“焦點”。所以,美國思維專家懷廷稱其為“焦點法”(focus object method),即指人們將所要認識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焦點”,然后通過聯想的形式,把若干其他對象集中到這個焦點上,以便形成新的觀念,或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等等。因此,聯想并不是無目的、無規律的胡思亂想,而是根據事物發展的聯系性特征和動態性特征,運用具體思維技巧的科學的思考。
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需要用已有的知識,去學習新的知識。而“聯想”,正是學習新知識的橋梁。在教授一門新課程時,總是從基本的概念說起。要讓學生學習、理解這些基本的概念,往往要通過舉例來說明。舉例,就是一種聯想,就是將已知事物和新事物的本質特征,通過某些相同或相似之處的比較、參照,將彼此聯系在一起。由此,學生就可以通過對已知事物的認識,去學習、理解未知的新事物。因此,聯想法是學習理論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聯想教學法在《機械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筆者講授“孔或軸的極限尺寸”這部分內容時,大多數學生都反映概念抽象,不好理解。因此,筆者在課堂上,把“孔”想象成用一根可伸縮的細長彈簧首尾相接握成的一個圓。當處于自然伸縮狀態下的彈簧首尾相接握成圓時,其直徑的尺寸可看作是“孔的基本尺寸”;當處于最大拉伸狀態下的彈簧首尾相接握成圓時,其直徑的尺寸可看作是“孔的最大極限尺寸”;當壓縮到最短狀態下的彈簧首尾相接握成圓時,其直徑的尺寸可看作是“孔的最小極限尺寸”,可以用同樣的道理來理解“軸的極限尺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公差配合的其它概念,就會容易得多。
在“表面形狀和位置公差”一節中,各種形位公差帶的形狀及其大小非常抽象,不好理解,對那些成績稍差的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對于其中“直線度”的含義,筆者是通過舉這樣一個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的:如果用平直的路面表示直線度公差帶的形狀,用路的寬度來表示直線度公差的數值,假設一輛車在路上行駛,只要車輛不開出路面,那么,這輛車所經過的軌跡就是滿足該直線度要求的直線;反之,就不滿足直線度要求,對于工廠生產的產品來說,就不是合格件。
在“表面粗糙度”一節中,筆者就其中的“取樣長度”和“評定長度”這兩個概念是這樣舉例講解的:我們看到遠處的山,層巒疊嶂,高低起伏,其輪廓是高低起伏的較平滑的曲線,這是宏觀概念(可幫助學生理解“評定長度”);但是,走近一看,有高高低低的一些樹和凸出地面的其它東西,同時,還有低于地面的溝壑及懸崖峭壁等,這是微觀概念(可幫助學生理解“取樣長度”)。這樣一來,學生可類比二者的概念及其區別,極易理解掌握。
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平時勤觀察,多動腦,勤學習,多實踐,完全可以找到類似的或更為生動形象的例子,然后將這些例子應用到教學中,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