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珊珊
筆者對于經濟學始終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它就像一種奇妙的魔術,可以使財富由少變多,雖然這種感覺讓人覺得有些庸俗,但僅憑它能積累財富這一點就足以讓古往今來那么多人為之樂此不疲。
一、公平與效率的概念
最早接觸到的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斯密用科學的方法對經濟體制運行規律進行研究,發現了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運行的主要矛盾——公平與效率。
效率是指在技術水平和資源存量一定的條件下,通過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使用,給社會帶來最大福利。經濟學上的“經濟效率”就是資源配置的最大化問題,也稱“帕累托最優”,它是指生產資源的重新配置,已經不可能使任何一個人的處境變好,除非至少使另一個人的處境變壞的那種狀態。
公平這一概念,則是指在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中,每個人都應當具有平等競爭的機會和權利,或是指在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的前提下,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要適度,不造成兩極分化。
其實,每個人都在力圖運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的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而由于追逐自己本身利益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實際上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還要大。也就是說人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促成了社會利益的增加,社會財富的增加,使可分配的“蛋糕”更大。因此我們可以說,追求效率是實現公平的前提,如果無“蛋糕”存在,哪里還談得上分配公平呢?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與效率
自18世紀末以來,西方各國普遍實行了斯密的這一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物質財富大量增加。然而,到19世紀初中葉,市場經濟的問題也突出地顯露出來了,因為市場經濟的特點是資源、財富不斷地從低效率處流向高效率處,故而造成嚴重的破產失業、兩極分化。市場經濟在這個時期也從早期的盲目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自由市場經濟”過渡到了效率與公平兼顧的“現代市場經濟”。
在筆者看來,市場經濟最積極的功能是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產生出較高的經濟效率。市場經濟是效率經濟的同義語,市場經濟有效配置資源的“魔力”是其他任何一種經濟形式所無法取代的。同時,效率與公平又是存在著互激效應的。
一方面,社會的經濟發展,表現為效益的提高,而要提高效益就必須講究效率。經濟效率的提高,意味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是社會財富的不斷涌現和豐富,這就從根本上為社會公平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離開效率談公平,公平就會失去現實的社會物質基礎,就會陷入主觀空想。
另一方面,任何時候經濟效率的提高,都受制于特定的社會制度和體制,都不能脫離特定的社會公平。而數學方法在經濟學研究中被推向了極端,在這種數學經濟學的方法下,現實經濟活動中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被物化為微妙的函數關系,生產關系的各種方面都掩蓋在函數關系下面,整個社會現實的關系被遮蔽了。
三、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與效率
經濟學不能沒有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不能只研究經濟效率,而忽視社會公平,它們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這些觀點對于打開我們思考效率與公平的新思路是非常有益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現階段實行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除了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其特殊性。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限制其消極作用,從而促進效率與公平的協調發展。
總之,社會主義的本質以及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客觀上為我們堅持效率與公平的協調發展創造了條件。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夠保證效率與公平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運行及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