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作林
近幾年來,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由于資源、經費等方面的問題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企業也因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而一籌莫展,可以說,校企聯合辦學是實現企業和職業技術院校共同發展的雙贏舉措。
一、校企聯合辦學的必然性
1.職業院校發展面臨困境,校企聯合辦學是其轉變觀念尋求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職業技術教育原有的幾大優勢早已不復存在。第一,辦學經費從發展趨勢看將相應減少;第二,畢業生由原來的統一計劃包分配到現在的雙向選擇不包分配;第三,師資力量的加強主要由自我提高來實現;第四,招生也由原來的生源充足到現在的生源嚴重不足;第五,教學前沿設備需要自我投入和改善。如何面對困難,轉變觀念,迎接挑戰,促進學校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受到了重視。
2.企業發展需要多層次的人才,通過校企聯合可以實現定向培養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但傳統職業技術教育與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脫軌。現代企業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競爭,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開發越來越具有戰略眼光,這樣,企業與職業技術院校合作,按照企業的模式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校企聯合的定向培養模式便應運而生了。
二、校企聯合辦學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及就業競爭力
由于職業技術院校的生源普遍是低分學生,多數綜合素質低,缺乏學習興趣,主動性和吃苦耐勞精神等。在這種狀況下,靠傳統的辦學模式是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通過校企聯合辦學的形式,學生在企業真實職業環境中,逐漸明確了學習目的,增強了學習專業知識的主動性、加強了紀律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學生受到一定職業崗位的基本技能訓練,逐步提高了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漸樹立了愛崗敬業精神,學生在綜合素質上得到了全面提升,就業競爭能力增強。
2.有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職業技術教育是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客觀上就要求從事此類教育的教師必須有“雙師型”素質,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要具備過硬的實踐技能。在校企聯合辦學的過程中,職業技術院校教師有充分的時間接觸真實的生產,與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相互交流學習,從而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練就了過硬的實踐技能。
3.優勢互補,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有較強的人力資源優勢及教學設施,還有相對穩定的生源;企業擁有先進的設施和引領產業的新科技、新技術,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具有一定的企業文化底蘊。這樣優勢互補能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使學生在思想政治、文化素質、專業技術基礎知識體系等方面都有較快的提高。同時,促進學校課程的改革,使課程設置與社會實際需要緊密聯系起來。
4.有利于開展科學研究
開展科學研究是職業技術院校的職能之一。學校有一定的開展科學研究的設備、設施及技術力量。在校企聯合辦學過程中,教師經常到生產一線參與實踐,在此過程中發現一些新課題,在與企業技術人員的交流探討中,確立研究方向及項目,開展應用型研究,為學校科學研究的開展找到了立足點和市場。
三、校企聯合辦學的模式探索
“校企聯合”是經濟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職業技術院校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然而職業技術院校“校企聯合”的形式至今還是處于起步階段。“校企聯合”能否向深層次發展,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選擇。從現有的“校企合作”成功典范分析,以下三種校企模式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
1.校辦產業(企業)模式
即學校利用校辦產業實現“校企合作”。有實力的學校可以根據專業特點,興辦企業,實施科技和經營理論成果轉化;或建立開放性、企業化管理的、集教學生產科研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
2.行業(企業)辦學模式
即行業(企業)自主辦學或政府將原有學校劃歸行業(企業)來管理的校企合作。職業技術院校完全可以走這一模式,只要在制度、組織和機制上加以完善和創新,必然有新的飛躍。
3.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學校和企業以股份制形式進行校企合作。企業可以是國內的企業,也可以是國外的企業;可以是國有企業,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業。企業以設施、場地、技術、師資等多種形式向職業技術院校注入股份。企業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辦學全過程,共享辦學效益。
(作者單位:山東淄博市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