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超
高職教育的重要特色就是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又凸顯其實踐性取向,因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職社工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本文擬結合社區發展的特點,探索如何利用社區這一平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一、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職教育的特色
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2006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更明確指出:“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其中,筆者認為實踐能力的提高最為重要,是其他能力發展的基礎。
在國外,職業教育已經取得顯著成果,綜觀各國的職業教育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美國和加拿大推行的以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以英國和澳大利亞為代表的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培訓等)可以發現,這些教育模式都非常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并且認為,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不能依靠課堂的灌輸來獲得,而必須通過學生積極而主動的活動來培養,這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因此,高職教育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促使“如何有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成為值得我們每一位高職教育者認真思考的課題。
二、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實踐性取向
社會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行動力,它是一個以協助個人、家庭、團體或社會發揮潛能、調整關系,解決或預防各種社會問題,提高生活質量,進而促進社會發展為目的的專業,非常強調實踐操作能力。最初起源時,它的先驅特雷薩修女用的就不是理論,而是自己的雙手,營造出一個愛的世界;在它發展早期,社會工作者主要是在濟貧、扶危、解困和救難方面的志愿者,從一開始它便是一種公益性的實踐活動;而今天,社會工作的職業化趨勢日益明顯,職業資格考試在全國范圍推行,作為一種謀生的職業,其實踐性取向更為顯著。
高職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培養在一線從事專業化助人服務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具有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具備人際溝通與處理技巧、社會調查與分析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包括個案、小組、社區等多種方法的運用)、以及項目策劃與運作等能力。而上述能力只有在介入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因此,社工專業教育強調“在服務中學”的理念,要求“知、行、信”的統一,即學生只有經過助人服務的實踐過程(行),才能內化社工價值理念(信),真正掌握專業知識和方法(知),積累實務經驗,形成專業服務技能。
由此可見,實踐性是社會工作專業的本質要求,也是高職社工專業教育的必由途徑,這就從專業教育方面強調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三、社區在社工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優勢
當前許多院校的社會工作專業都非常重視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這是非常好的趨勢,但筆者認為,倘若僅僅關注課堂實踐教學改革,或實訓室的建設,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將學生囿于校園之中,即便是最后一個學期安排畢業實習,那也已經太遲了。社工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保持與社會的接軌,保證學生經常性地與實際工作接觸,這就要求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實際工作的平臺,使學生能擔任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將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然而,由于社工專業在大陸起步較晚,目前專業的社工機構還非常少,即便是上海,也仍然非常稀缺。在這樣背景下,筆者認為,可以拓寬視野,利用好社區這一寬廣的平臺,使其在社工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發揮獨特的價值和優勢。
在由“單位人”向“社區人”轉變的過程中,社區在社會發展、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社區在社會管理中只起“拾遺補缺”的作用,只有少數“無單位人”才與社區打交道,然而今天隨著政府、企業承擔的社會職能逐步向社會轉移,社區服務的對象越來越復雜,包括老人、兒童、婦女、青少年、殘疾人、失業人員、吸毒人員等等。社區承擔的任務也越來越多,僅公共服務這一項就包括:社會救助、為老年人服務、就業再就業服務、未成年人教育,以及社區矯治、社區禁毒等。
上述社區發展的特點,無疑為社工專業教育帶來很好的契機。社區眾多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社區諸多的公共服務領域,為我院開設的諸如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老年人社會工作、殘疾人社會工作、社區矯正社會工作、禁毒社會工作、公共危機社會工作等方向性課程,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操作訓練場所,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各種專業方法解決各類實際問題。同時,針對不同性質的社區問題,學生可以選用個案工作介入,也可依據群體特征開展小組工作,或開展整個社區的社會工作,三大方法均可以得到訓練。
另外,目前社區工作者的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的程度不高,開展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會工作專業的介入可以彌補專業性方面的欠缺,可以共同合作解決社區問題,從而促進社區的和諧健康發展,因此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所以,社區這個平臺,在社會工作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有著巨大的空間等待著我們去開發。
四、如何利用社區這一平臺
我院社會工作專業一直非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校內實訓室建設等多方面做了較大幅度的改革,同時,也注意到僅僅依靠“小課堂”是不夠的,必須使學生融入社會“大課堂”,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提高實踐能力。我院積極探索社區這一平臺的利用和開發,從大一進校就加以引導,學期中、寒暑假、畢業實習也都將專業學習與社區服務結合起來。目前的利用情況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參與社區服務項目
社區服務項目的運作,往往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參與社區服務項目,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實際運用能力。我院06級社工專業學生自去年起參與浦東新區人口計生社工項目的“蓓蕾關愛計劃”(該計劃旨在為單親青少年構建社區支持網絡),他們利用周末參與該計劃的一系列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為單親青少年提供助學、青春健康教育、家庭治療等服務。學生在服務的過程中成長迅速,從最初作為志愿者到現在獨立承擔活動的策劃和組織,他們的工作表現也得到項目組的肯定,在今年第二屆浦東社工節上,項目組派我院學生作為該計劃的代表,在大會上面對專家學者和同行介紹發言,這樣的鍛煉機會是學校課堂難以提供的。
2.開展社區調研
在學期中,許多課程的實訓項目就引導學生走進社區,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社區調研。如:《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社區矯正社會工作》等課程就要求學生實地調查所在社區,了解不同對象的現狀及亟待解決的問題,為課程后期的學習做好鋪墊。而在寒暑假,我們要求學生進行假期社會實踐,帶著自身感興趣的課題,如“社區空巢老人生活現狀”、“社區單親家庭子女學習情況”、“社區禁毒工作的開展情況”等等,走訪社區居委會及居民,運用文獻法、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等調查方法,開展深入調研,了解社會,也為后期畢業論文的制作打下基礎。
通過社區調研,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還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有效提升學生人際溝通的能力和發現問題的敏銳性。
3.提供志愿者服務
志愿者服務是學生融入社區、為社區服務最便捷的形式,我院社工專業教育引導學生從大一進校就積極加入志愿者隊伍,將公益的精神化為實際行動。我院社工專業學生現有兩大特色的志愿者服務:敬老與助殘,并且還自動自發地形成大二學長帶領大一新生的良好氛圍。我院06級社工專業部分學生作為“樂耆”志愿者,長期為浦東新區社區養老機構提供小組服務,并結合志愿者服務收獲的經驗,帶領07級社工學生在奉賢區莊行敬老院開展小組活動,得到好評;同時,還有學生作為“陽光之家”活動的志愿者,利用周末走訪社區殘疾青少年家庭,以個案的方法介入輔導。雖然剛開始難度很大,拒絕率很高,但學生并不放棄。團隊成員經常交流經驗,目前已與12個殘疾青少年建立專業關系,正在運用專業方法進行輔導,其效果明顯,學生頗有成就感,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以上是我院社工專業教育利用社區資源較有特色的幾個方面,其實,除了讓學生“走出去”,我院目前還在進一步探索如何將社區資源“引進來”,例如:讓有經驗的社區工作者向學生講授“社區項目的開發與運作”;將學生生活園區作為“社區”來建設,設立“學生居民委員會”、“寢室樓社工站”等,請社區工作者指導建設思路等等……相信學校與社區的合作模式,將成為社工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如何構建這一模式,有效利用社區資源,是非常有意義的課題。
(作者單位: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