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香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從鍛煉發散思維、創設教學情境、探究疑難問題三個方面來說明閱讀教學的創新。
[關鍵詞]閱讀教學創新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620161—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在我的語文教學中,我采取以下方法,進行閱讀教學的創新。
一、鍛煉發散思維,實現閱讀創新
在《春》教學中,我給學生泛讀“春風圖”一段,讓學生思考春風的特點。有的說春風是和煦、溫暖的;有的說春風是芳香的;有的說春風是悅耳的。我再因勢利導:“吹面不寒楊柳風”,我們能夠理解春風是和煦、溫暖的。但春風本身是無味、無聲的,同學們為什么要說春風是芳香的、悅耳的呢?這時,有的學生就回答“這是因為芳香的氣味、悅耳的聲音不是春風自身的,而是它給人們吹送來的。”由此,學生的思維更加拓展,有的學生回答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各種花的香,這些都是春風特有的芳香。有的學生則說清脆的鳥叫、悅耳的笛聲、再配上輕風流水的聲音,簡直就是一首悅耳的春的贊!一曲春天的交響樂!接著,我又讓學生各自畫出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春風圖。要求他們畫的既要符合課文意思,又要有新意。這樣,在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中,實現閱讀教學的創新。在《散步》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有說一個關于親情的故事;一個關于一家三代一起散步的故事: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尊老愛幼的故事;一個珍愛生命的故事……他們爭先恐后地說出了很多種答案,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這樣的發散思維中已或多或少的滲入了創造性閱讀的內容,這樣不但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能力。總之,教師要珍視學生閱讀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發展求異思維。這樣,學生與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就會敞開心扉。正是在這一系列閱讀創新實踐中,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獲得了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二、創設教學情境,實現閱讀創新
學習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時,我給學生講了歷史背景,又播放了聞一多先生的詩歌《七子之歌·臺灣》的朗誦錄音,學唱了兒童歌曲《七子之歌·澳門》的旋律,學生們進入了教學情境,深受感動。我再給他們介紹余光中先生的經歷:余先生1950年21歲時去臺灣,離開祖國大陸,那是對他很大的一個打擊。從此,留下了一個心結,一個中國結。然后,學生們欣賞配樂詩朗誦:《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來感悟詩歌情感。有的說表現出詩人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對祖國母親的深切摯愛之情。有的說表現出作者希望海峽兩岸統一的迫切心愿。還有的說是對臺獨份子的有力打擊。學生們各抒己見,通過教學情境,互相感染,互相啟發,實現了閱讀教學的創新。課文《社戲》所描繪的是以雙喜為代表的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我先是帶著學生觀看電影《社戲》,創設情境。“我”作為客人來到偏僻的魯鎮,得到這群少年的熱情款待。“伴我游戲”;“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也不會“犯上”“陪我釣蝦”;“蝦照例是歸我吃的,”顯示出這群少年的好客,不拘禮教。更充滿詩意的是,在雙喜“我寫包票”的英雄式的承諾下,“我”得以觀賞到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這些充滿江南水鄉味的畫面。更有趣的是歸航中偷豆、吃豆這一情節。隨著雙喜:“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我們愉哪一邊的呢?”的詢問,阿發無私地表示:“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在那些洋溢著豆麥蘊藻之香的鄉間夜景中,這群少年是多么可愛。通過入情入境的體悟,學生深刻認識到作品的感情傾向,為創造性感悟課文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探究疑難問題,實現閱讀創新
在《小石潭記》教學中,學生整體感悟課文時,我讓他們探究課后練習一的幾個問題:說說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學生通過探究疑難問題,見仁見智。研討課文內容時,讓他們各自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有的提出“心樂之”與“悄愴幽遙”矛盾嗎?為什么?啟發大家探究、思考,實現閱讀教學的創新。在《桃花源記》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大家一起探討:村人在漁人出去之前,為什么要對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么一句話?有人認為桃源中的村人太自私了,他們為什么不讓更多的人進來,過他們那樣美好的生活呢?你認為漁人都說了些什么呢?說說漁人是怎樣的人?他的結局會怎樣昵?……學生在提問解疑中思維創新的火花進發出來,主體地位得到發揮,并在學習中感受到了創新的成功和喜悅。在學習科幻小說《喂出來》時,學生提出許多問題:結尾那奇怪的叫聲和那塊小石頭是從哪里來的?天上掉下那塊石頭以后,可能還會發生什么?為什么作者要幻想出那么一個深不可測的洞?我們從文中能領悟到哪些道理?現實中人們是怎樣處理生活垃圾和廢氣、廢水、廢渣的?人們為什么這樣處理垃圾與三廢呢?……通過問題互相激發探究的興趣,實現閱讀教學的創新。
總之,閱讀是人們提高素質的必要途徑,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改革閱讀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