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軍隊政治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來自國家和政黨的政治指導和塑造。因而,當代軍隊政治文化具有政黨主導顯性彰顯、理性權威一貫堅持、傳統文化深層影響、革命精神中層約束、新興思想現實牽引等特點。它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因素,自覺地維護著軍隊體系以其特有的方式運行,成為政治工作重要的資源。
【關鍵詞】 軍隊;政治文化;特點
阿爾蒙德認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是政治體系背后的特定的行為模式。”[1]由這個概念引申,軍隊政治文化是由于特殊的歷史、社會、政治、文化和經濟等原因影響所形成,經過一定時期的積淀,并在軍隊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價值信仰、禮儀規范和情感體系。軍隊政治文化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軍隊的政治職能、政治基礎、歷史基礎、現實社會基礎和民族文化基礎等因素是決定軍隊政治文化的客觀條件。除此之外,軍隊在建立、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完善的組織結構也是影響軍隊政治文化的重要因素。正如哈耶克所說:“我們的價值和制度不單是由既往的原因所決定,而且也是一種結構或模式不自覺地進行自我組織的過程之一部分。”[2]國家和政黨根據軍隊所處的客觀現實條件,從最優地實現軍隊目標的角度出發,因勢利導,逐步形成了人民軍隊的獨特結構。這種結構較多地體現在心理上和體制上,其形成既包括歷史的繼承性因素,現實的決定性因素,也包括人為的構造性因素。軍隊獨特的結構與上述因素一道成為決定軍隊政治文化的基本因素。決定和影響軍隊政治文化的諸因素具有相對穩定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因素及其運動決定著當代中國軍隊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政黨主導顯性彰顯
中國軍隊具有政治顯性,其政治文化也體現并保障著這一特征。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根據政治斗爭的需要,創立了這支軍隊,立足當時的各種客觀條件,確立了以“以黨領軍”和“民主集中制”為主要原則的組織結構和指揮體制,這一結構經過實踐的檢驗、修正和確立,并始終如一地得到堅持。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軍隊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合乎政黨政治理念、軍隊職業要求、政治軍事社會發展邏輯和自身政治需要的軍隊政治文化,為中國共產黨從組織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全面掌握部隊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支撐。“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黨與軍隊歷史經驗的繼承,也是黨與國家立足于現實的選擇,這是當代中國軍隊處理黨與軍隊、政治與軍事關系的根本原則,因此,當代中國軍隊政治文化總體上是政黨主導的文化體系。
二、理性權威一貫堅持
人民軍隊具有特有的服從觀和權威觀。一般來講,“在軍隊的等級權力體系中,權力的合法性不可能通過理性民主機制獲得,而是通過對不經精細論證的‘真理絕對的服從與權威意識”。[3]“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各國軍隊普遍信奉的基本政治倫理。但在中國軍隊中,理論上與之稍有不同。人民軍隊提倡“政治民主、軍事民主和經濟民主”,在決策時講“民主集中”,在執行時講絕對服從。在指導意識形態中,強調軍事服從政治,軍隊受黨領導。鄧小平在八十年代中期提出“軍隊要忍耐”就是中國軍隊的政治觀和大局觀的生動體現。對于與“服從”伴生的“權威”,當代中國軍隊也有獨特的認識。人民軍隊比較重視等級,也比較警惕權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一定程度的體現。從一定意義上講,當代中國軍隊的這種特質可以用“民主服從觀”和“理性權威觀”來概括。這種認識來源于政黨的理念、成熟于斗爭實踐、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堅持,成為了中國軍隊政治文化的顯著特色。
三、傳統文化深層影響
文化具有傳承性和相對滯后性。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續的國家,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滲透在人民的思維意識、建筑服飾、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日常生活、飲食習慣等各個方面。雖然歷史進入近現代之后,撥快了其運動的時針,加速度地向前發展;雖然經過五四運動和文化大革命兩次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破壞),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打擊;雖然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基礎有了質的改變,但不可否認傳統文化仍然時時處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軍隊政治文化是社會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受民族文化傳統、特別是軍事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從軍隊文化傳統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其印跡。這種影響是深層的、潛在的(或潛意識的),從一定程度上講,這一點不證自明。
四、革命精神中層約束
人民軍隊強調高度的團結、嚴格的紀律、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人民軍隊的歷史正是這樣的歷史,在其傳統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軍隊特別注意利用和傳遞這些精神財富。在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強調優良傳統教育。如將“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革命人生觀教育”、“歷史傳統教育”等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并以各種形式(書籍、報刊、墻報、宣傳欄等等)宣揚革命英雄主義,在軍營內部營造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氛圍。當然,“如果一種社會秩序在某種程度上脫離或超出了一定限度,忽視、抑制了人的基本需要,那么,該社會的成員們必將會試圖改變這種社會秩序,以便更適合人的需要。”[4]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其影響滲透到軍隊,并對軍隊的文化產生了潛在的影響。在對集體利益的過度強調的背后,中國軍隊對軍人基本利益有所忽視,特別是對經濟高速的、非均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損害軍人利益的新情況、新問題關注不夠,導致軍隊內部個人主義抬頭。軍隊等級科層制下的高度集權的組織方式又為通過非程序性渠道獲取個人利益提供了可能,也加劇了軍隊內部的一些不良、甚至是丑惡現象,比如:貪污腐化、小團體與宗派主義抬頭等,革命精神在一定程度出現表層化、形式化的苗頭,降低了它對軍人的實質性和內在性約束。
五、新興思想現實牽引
政治文化具有活性和自我更新能力。它總是在接受現實環境的刺激下,與新的政治思想、文化風尚等不斷競爭、融合,并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各種新的思潮不斷涌現和引入中國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軍隊的人員流動和自我更新(“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正是對其真實寫照),使得軍人或多或少地接觸或接受這些思想。在開放的環境中,各種思想通過正規的或非正規的渠道向軍隊滲透,極大地影響著軍人的政治思想。雖然,軍隊比較謹慎地防范這些新興思想對軍隊的侵襲,努力固化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強化軍人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但置身于多元文化和價值觀沖突之中,軍人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在所難免。
軍隊政治文化主要是圍繞軍隊控制問題和軍隊戰斗力問題所展開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識和政治情感,既包括軍人對政治生活的情感歸屬,也包括軍人對政治生活的理性認識。從軍隊控制的角度來看,政治文化既是一種內在決定因素,也是一種環境影響因素。它規范著軍人的政治行為,影響著軍人的政治傾向,并內化為軍人的政治認知;它能提供給官兵共同接受的情感氛圍和認知方式,方便軍人之間的溝通理解,比較有效地緩和、化解人際交往中的緊張或矛盾;它維護著軍隊各項制度和政治控制模式,并為軍隊系統的內部運行機制提供著合法性基礎。
【參考文獻】
[1] 〔美〕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29.
[2] F.A.哈耶克.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馮克利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序言.
[3] 維軍.當代中國軍隊的政治社會化.當代中國研究,2002(4).
[4] 〔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鎖鏈的彼岸.張燕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86.
【作者簡介】
劉明濤,男,博士,武警上海政治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