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瑜
【摘 要】 決策貫穿于領導的全過程,關系到領導工作全局的成敗。科學的決策要從確定決策的目標、研制決策方案、擬制多種方案等方面以馬列主義理論為指導,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分析問題,按照其規律確定決策的目標。
【關鍵詞】 科學決策;問題;分析
決策是領導的主要職責。領導者在完成任務,實現領導目標的活動中,主要是靠一系列決策來實現的。決策貫穿于領導活動的全過程,關系到領導工作全局的成敗。決策作為一門科學,內含著許多內容。本文試就確定決策目標、研制決策方案、擬制多種方案三個步驟談一點意見。
一、確定決策目標
目標是決策的依據,目標錯了一切都錯。因此,確定決策目標,是一項嚴肅而審慎的工作。要確定決策目標,首先要發現問題。問題就是矛盾,為了解決矛盾才有決策。發現問題要有一個過程。發現問題就是把初期不明確的問題,變為具體的、明確的問題。即從只知道有問題到知道那里有問題,有什么問題。發現問題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確定目標也不能草率。也就是說,所確定的目標是需要經過一定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實現的,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能輕松實現。所以,領導必須善于觀察問題,善于發現問題,及時地去解決問題。
二、研制決策方案
研制決策方案在于對問題的認識,認識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以馬列主義理論為指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分析所遇到的具體問題,準確地認識問題的性質、范圍、特點和原因。
問題的性質,即問題的實質是什么。搞清了問題的性質,才能確定決策的目標,研制決策的方案。
搞清了問題的性質,還要分析問題的范圍。是全局性的問題,還是局部性的問題?是屬于領導的問題,還是群眾的問題?是涉及到個別人、少數人的問題,還是涉及到多數人的問題?譬如學校里的問題,是屬于全校性的、部門性的、班級性的問題,還是某些人的問題?范圍不同,決策的目標也不一樣,這就要根據不同的范圍采取不同的方法區別對待。
問題的性質、范圍搞清了,還要分清問題表現的特點。現象與本質是一致的,還是現象曲折地反映了本質等等。
對問題的認識,除了以上諸方面外,搞清問題的原因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的原因搞不清楚,目標也不會準確。所以在確定決策目標之前,一定要診斷清楚問題的原因。搞不清問題的原因,隨意去“決策”,那是十分錯誤的。
然而,問題原因的難易程度并不是均等的。有時容易找到,甚至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但常常卻是很復雜的。例如教學質量問題,它涉及到學生來源、基礎水平、教師質量、教學秩序、教學管理、教學條件、社會影響等方面,這些都可能影響教學質量。因此,就需要在廣泛調查研究與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運用馬列主義理論進行實事求是地分析,才能確定其真正的原因。分析事物的矛盾運動,如果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矛盾的特征。所以列寧指出:“對具體的事物要作具體的分析”。一個領導干部如果對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覺或憑自己的好惡出發,就容易造成工作失誤,思想混亂,政策失掉人心。所以領導必須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善于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就是確定決策的目標。
分析問題的方法很多,一般通用的有縱的分析法、橫的分析法和對比分析法等三種方法。
縱的分析法,就是由表及里,層層深入,追根問稍,搞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即問題是怎樣產生的,怎樣發展的,經過那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是怎樣表現的。開始怎樣,后來怎樣,現在怎樣。群眾是怎樣看的,怎樣想的。領導是怎樣看的,怎樣想的。問題在發展過程中產生過什么矛盾和斗爭,發生過什么變化等等,經過詳盡的分析,找到問題的關鍵和規律性的東西,并按照其規律確定決策的目標。
橫的分析方法,就是從橫的方面提出各種假設。假設是通過分析出發,也要通過分析來驗證。通過許多假設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或驗證,找出問題的原因,抓住問題的要害,從而達到確定決策目標。
對比法,有縱的對比,橫的對比,理性對比和感性對比。通過對比,比出差距,比出問題的關鍵所在。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是明和暗的對比,說明兼聽的重要,偏聽的危害,有時為了深刻說明某一個問題,既要有縱的對比又要有橫的對比。李斯《諫逐客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是橫的對比,縱的對比,也是理性的對比。
但是,有些問題很復雜,原因不易搞清楚。因此,在作決策時只能有臨時性的目標,這種臨時性的目標常常帶有探索性。有些問題的原因雖然搞清楚了,可是一時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只能采取適應性目標。如機器陳舊影響了生產,但因資金有限目前還無力更換,只能采取適應性目標。只好采取多修小改的辦法來維持現狀。又如有些單位工作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領導班子的問題引起的,但暫時難以解決,只好采取維持過渡的辦法。
三、擬制多種方案
擬制決策方案,就是圍繞目標的實現,擬制多個行動方案,以供評估選優。好與壞,優與差都是從比較而來的。要取得最佳的結果,就是在許多方案中選擇最佳的方案。所以決策前擬制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這是決策的基礎。沒選擇就沒有決策。若只有一種方案,是決策的最大忌諱。
在擬制多種方案時應注意的事項:
1、要先有一個輪廓的設想,再細心設計。要擬制一種預測性方案,總要先畫一個大框架,描一條粗線條,然后再精雕細刻,添枝加葉。否則,一開始就考慮過多的細節,往往會束縛自己的創新思維,甚至會陷在許多枝節問題中不能自拔。
2、要擬定出許多個不重復的方案,而且方案之間必須有原則的區別。不能第一個方案是ABC,第二方案還是 ABC。也不能簡單倒換,互相移動位置,如第一個方案是 A+B+C,第二個方案是 B+A+C,第三個方案是C+B+A。表面上看起來是幾個方案,而實際上只有一個方案。
3、在擬制各種方案時,每一個方案都要有新角度,新思想。所謂新角度、新思想,就是要求領導者應當從過去已經形成的思維定勢中解脫出來,大膽創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從新的角度觀察問題,就會產生新思路、新思想。我們在工作中對重大問題作決策時,絕不象這樣簡單。但是,從新角度考慮問題,產生新思路、新思想,方能產生新方案的道理與上述例子則是一樣的。因此,在擬制各種新方案時要有創新性,敢于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業,創造出前人不敢想的奇跡。
4、擬制各種決策方案要從實際出發,不要從一般習慣性的觀念出發。否則,就會失實失真。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在復雜的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是從習慣觀念出發來擬制方案的。如果按這種方案進行決策,必然脫離實際。這種方案沒有任何使用的價值。
5、要對種種方案進行嚴格地論證。有了各種輪廓的設想,并不意味著就形成了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如果說輪廓設想這一步需要有開拓創新精神和豐富大膽的想象力,那么嚴格論證這一步就需要有一種求實的態度。這就要求在擬定方案階段對各種問題進行冷靜地思考,對各種數據進行反復地核算,對各種資料與初步的結論進行嚴密地論證和細致地推敲,使其經得起懷疑者和反對者的挑剔。
6、要克服阻礙決策的各種因素。任何決策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因素。如社會因素(社會風氣)、個人因素(缺乏開拓、創新精神)、認識因素(先入為主)等各種障礙因素。作為一個領導者不能回避它,而且要以科學的態度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予以慎重對待。既不能讓左的或右的思潮干擾正常的決策,也不要不顧客觀條件固執已見一意孤行,在條件尚不成熟時作出冒險性的決策;既要全面思考權衡各種利弊,又不能優柔寡斷議而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