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鳳翠 周 穎
一、我國“條塊分割”、“分灶吃飯”的養老保險制度對勞動力市場的負面效應
(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區域分割對勞動力資源跨區域自由流動的阻礙。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后,各區域基本上都采取了“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雖然各區域的養老保險的制度框架都是相似的,但是,具體的制度設計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它們在覆蓋范圍、征繳比例、管理辦法以及發放水平上大不相同。養老保險在各區域表現出的這種巨大差異主要是由我國多層次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
(二)養老保障制度的人群分割對勞動力跨區域、跨行業自由流動的阻礙
由于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險制度不統一,不同人群的養老保險制度各自為政,管理部門多、政策差異大、布局極為混亂。企業單位員工轉入機關事業單位后養老保險待遇如何接續,機關事業單位員工轉變職業性質后如何養老,農村居民進城務工后,靠什么保障老年生活,這些都是養老保障制度的人群分割對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顧慮,養老保障制度的人群分割對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附加了巨大的流動成本。
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國統籌對完善勞動力市場的重大意義及可行性
(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國統籌對完善勞動力市場的重大意義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國統籌可以打破區域對優秀勞動力的壟斷和人才的區域所有制,有利于養老保險關系的跨區域和跨行業轉移接續,從而推動勞動力在各地區之間的自由流動。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勞動力大規模的跨區域、跨行業的流動將長期存在,在這種形式下,建立適應勞動力流動的、全國統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出臺統一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能夠減少勞動力流動的成本,促進勞動力在市場的調解下自由、合理的流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國統籌的可行性
首先,在政治上,中央政權享有最高權力,地方政權在中央政權統一領導下,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范圍內行使其職權。中央政府始終保持對地方政府的絕對政治領導。這種體制維護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保證了國家政權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這是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的政治基礎。
其次,在財政上,連續多年來我國財政的增長勢頭強勁,巨額的財政收入是國家投入基本養老保險最強有力的保證。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出以穩健的步伐逐年增長,從2000年的1517.57億元到2007年的5447.16億元,2009年我國財政預計投入社保資金7827.96億元。而基本養老保險的支出又是社保支出的主題模塊。所以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的強力支持是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國統籌的經濟依托。
三、建立全國統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對策建議
(一)協調各地區經濟平衡發展,將地區、城鄉二元經濟差距縮小到適度水平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是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托的。實現經濟的平衡發展是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國統籌的必要條件。長期以來,我國部分地區優先發展、先富帶動后富的經濟發展戰略形成了現在的區域、城鄉二元分化的經濟格局。目前,我國區域、城鄉經濟差距被普遍認為已經超過了基尼系數的警戒線。這種不平衡的經濟發展格局是各地區一開始就沒有形成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根源,是后來各區域養老保險水平差距愈演愈烈的根源。因此,要消除養老保險制度的“條塊”和“碎片”模式,實現全國統籌的養老保險制度協調發展,就必須從協調各地區經濟平衡發展做起,兌現當初先富帶動后富的承諾,組織發達地區對不發達地區的幫扶,比如人才和技術的支持。同時,將中央政府的經濟政策優惠和優先發展權轉移到當前的經濟弱勢地區,比如稅收優惠政策和直接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直到將現存的、不合理的地區、城鄉二元經濟差距縮小到適度水平,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經濟協調發展,為養老保險制度的升級奠定深厚的經濟基礎。
(二)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基本養老保障中的職能,規范地方政府行為
要建立全國統籌的、全民性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首先必須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制度中各自的權利與責任。我國是民主集中制的政權管理體制,同時基本養老保險是公共性質比較高的的共享性產品。因此,基本養老保險的事權、財權應該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中央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與地方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的關系是決策、監督者與執行者的關系?;攫B老保險制度的政策制定和管理監督由中央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負責,各地方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只負責本區域的養老保險業務經辦工作,保證自上而下政令暢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最終消除全國勞動力市場的分割、養老保險管理成本的居高不下、各區域養老保險制度的“囚徒困境”。
(三)勞動力流動過程中養老保險賬戶的“完全轉移”
為貫徹《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2005]38號)文件,各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明確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員省內流動時,按有關規定轉移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并向轉入地基本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提供轉移職工歷年繳費基數。跨省流動的,按轉入地有關規定轉移個人帳戶檔案。因此,必須破除現有的規章制度對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過程中對員工已經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用的轉移限制,參保人員跨省流動時,不僅轉移參保人員的養老保險關系檔案,更要足額轉移所繳納養老保險費,含個人帳戶及社會統籌二項費用。
(四)搭建養老保險制度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養老保險基金的社會化管理與發放。
信息化管理平臺是養老保險制度良性運行的技術基礎。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國統籌后,個人賬戶的信息管理是一項浩大而繁瑣的工程,必須要有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支持。搭建養老保險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可以變繁瑣復雜的養老保險業務規范化、清晰化、智能化。以“身份證”為個人賬戶的賬號,開發養老保險金的繳納、登記、管理以及發放信息系統,參保者在全國范圍內都能夠實時地查詢個人賬戶中的信息和動態。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不再受不統一的區域養老制度壁壘的阻隔和轉續養老保險關系的成本的限制。
(侯鳳翠,1985年生,山東省濰坊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社會保障。周穎,1986年生,寧夏省銀川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