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齊
一、珠三角產業轉移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 珠三角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惠的經濟政策,承接了大量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入,其中發達地區又以香港、臺灣等地為主。經過20年多年的高速發展, 珠三角經濟實力大大增強。2003 年,“泛珠三角地區(9+2)經濟合作”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逐漸成為區域內經濟合作的熱點。隨著近年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新勞動法的頒布實施等外部條件的變化,珠三角許多產業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轉移。
在這樣的背景下,幾年來,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呈現明顯的由近漸遠的蔓延趨勢。如,深圳市龍崗、寶安和東莞市等地的企業前幾年主要向鄰近的省內惠州、河源以及江西贛州、湖南郴州等地進行產業轉移, 而近年已延伸到向較遠的粵北粵西和廣西、湖南、江西更遠的地區轉移產業。廣州廣弘、廣州藥業等企業近年紛紛到廣西收購企業和設立新廠,涉及食品飲料、電子機械、化工醫藥、房地產等十多個領域。2007年,廣西省賀州市簽訂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項目的合同投資總額120.54億元,占其當年投資總額的64.92%。以承接珠三角加工貿易轉移為主的江西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近年已累計吸引300多家珠三角企業入駐。
從產業轉移的內容來看,珠三角轉出的主要是一些低盈利、高能耗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資源密集型產業。其中,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產業以被轉移到廣東省內臨近珠三角的區域為多,例如,港資的永勤實業公司在深圳的工廠已有35 年歷史了,由于老工廠產能無法滿足訂單,公司在河源開設了新廠房;而資源密集型產業則主要被轉移到資源豐富的中西部省區。如,廣東梅雁集團在廣西柳江流域投資30億元建三座水電站,東莞東糖集團在廣西投資20億元布局30萬噸漿紙項目等。
二、珠三角產業結構現狀
珠三角在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初期,逐步建立和發展輕工業,三次產業比重逐漸從“一二三”結構演變成“二三一”結構。 2002年,珠三角人均GDP達到3131美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為4.1:47.2:48.7,首次出現人均GDP2100美元以上,三次產業比重為“三二一”的結構,接近發達經濟初級階段。但這種“三二一”產業結構只維持了2年,即2001至2002年。2003年起,珠三角人均GDP上升到發達經濟階段,但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不升反降,背離了工業化階段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根據《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的分析,長期以來,珠三角產業主要以輕工業為主,多為低投入、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日漸面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挑戰。推進第二、三產業優化升級,向發達經濟階段穩步邁進,是近年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
截至2007年,香港、澳門地區在廣東投資項目10.67萬宗,合同外資金額共2130.03億美元。其中,珠三角吸收港澳投資占總量70%以上。港澳在珠三角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服務業上。制造業共吸收港澳投資857.27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68.58%;服務業共吸收港澳投資372.26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29.78%。以上數據表明,港澳地區的現代服務業為珠三角的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資金等方面的支撐?!胺褐槿恰钡囊惑w化發展則可助力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升級。
三、產業轉移過程中珠三角調整產業結構的對策
一是有規劃、有選擇地進行產業轉出。珠三角曾依賴“三來一補”貿易成為聞名的“世界工廠”,今天,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上, 將傳統加工貿易企業外遷是產業升級的第一步。隨著珠三角勞動力成本、運營成本的持續升高,一些傳統行業的小企業撐不下去就倒閉了, 另外一些則選擇外遷。2007年,東莞的“三來一補”企業注銷了440家,累計登記在冊的數目較2006年減少9.61%。部分企業不再接訂單,打算做完手頭的生意就走,搬到內陸省份,或柬埔寨、越南等地。
二是有規劃地引進國際、國內大企業。在珠三角地區的內部產業分布上,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中于珠江東岸,傳統產業則聚集在珠江西岸。廣東省社科院著名區域經濟學家丁力教授認為,從區域產業布局的角度看,產業轉移后如果沒有更高層次的經濟形式來補充,很可能使珠三角產業出現空洞現象。避免產業空洞現象的產生,除了有計劃有規劃地轉出產業,還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進產業。抓住國際上發達地區向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機遇為珠三角設計經濟發展的新核心。
三是營造親商的政策環境。據民進廣東省委在對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調研時發現,“ 粵府22 文”實施過程中碰到供電難、征地難、人員招聘難和運輸困難四大難題, 嚴重制約了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的進一步建設和發展。如,2006年6月,廣東某外向型工業企業前往廣西賀州考察,終因路況不好,集裝箱運輸不便而暫停投資計劃。珠三角企業要實現生產制造環節的產業轉移, 要解決一些矛盾。首當其沖就是成本增加?!柏浳飶臇|莞到香港、深圳出口有多快, 而從江西、湖南到香港出口又要多久?成本要增加多少?目前廣東部分企業的狀況是, 連韶關都不愿意去, 更不用說到中西部了?!?/p>
四是建立珠三角政府間的區域協調機制。政府間的區域協調機制有利于提高基礎設施的整體效率和效益。這種協調應尊重各方權益,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實現區域利益最大化。提高交通設施的整體效率,包括建設網絡化的高速公路和快捷的城際軌道交通,完善有分工有秩序有協作的內河、近海運輸體系和港口體系,打造好珠三角2小時經濟圈;提高信息網絡的整體效率,包括建立技術標準統一的寬帶網絡系統和同城票據交換系統;提高市場運作的整體效率,包括建立一體化的企業和個人誠信系統;提高環境治理工程的整體效率,包括采取統一行動,統一標準等等。
(方齊,1976年生,浙江人,浙江理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營銷管理、管理信息系統、區域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