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曙
國際經濟法這門課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涉及的實務性內容也較多。因此,根據課程特點和現階段學生的特點須對傳統講授式教學加以改革。教學法的改革與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分不開,教師在教學中應從以教師為主導的方式逐步轉變為教師與學生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傳授知識的同時學生應當更多的參與這一過程,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與溝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提高他們利用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而互動式的教學模式用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展開。
一、案例教學法為主
國際經濟法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國際條約、國際慣例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國際條約與慣例是兼顧到不同法系國家法律制度的特點制定形成的。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其內容,提高他們的演繹、歸納、綜合分析判斷能力。實施案例教學法應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在案例的組織上,應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典型性、代表性、綜合性的案例。必要時加入一些具有生動,較受社會關注的案例。選擇的案例應與所講授的重點內容有機結合,并涉及多個知識點或多個章節的內容。
其次,在時間的安排上,可以先布置學生課前閱讀相關資料,并設計幾個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提前進行思考尋求解答。預習案例有助于學生將所學內容融會貫通,多角度解決問題。課堂上可以就相關問題展開辯論,許多案例往往學生各執一詞,通過對案例深入細致地剖析,學生加深了對相關內容的理解。通過這一過程既培養學生概括、歸納、分析推理能力,又鍛煉其口頭表達、辯論能力。
最后,在完成相應課程內容學習后,還可以選取一些時事性、較有深度及廣度的案例討論。例如,世界貿易組織法學習完成后,討論我國在世貿組織中所經歷的案例,學生可以進一步深究如何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解決我國有關的貿易爭端。國際金融法學完后,可以討論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原因,在學生深入思考,查閱相關資料后,提出一些有建設性、前瞻性的對策及建議。通過這種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學以致用,也促成學生關心、了解世界經濟動態,中國的經濟、貿易、金融環境等。
二、比較教學法為輔
比較法是法學一個基本研究方法。比較法應用于教學中也能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比較在法學中有古今比較、中外比較、新舊比較、各國部門法的比較等較多種類。國際經濟法這門課涉及領域廣泛,有國際貿易法及世界貿易組織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稅法、國際投資爭端的解決,內容龐雜,邊緣性較強,各個部分即相獨立又相聯系。利用比較法,學生在比較分析中不但能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將相關知識組織起來構筑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應用比較法應注重比較對象的選擇,比較對象須是相同范疇,具有相似處、可比性的,容易混淆的法律概念。例如,在國際貿易法章節中,比較聯合國銷售合同公約與我國合同法的異同,總結如何簽訂涉外經濟合同。在學習貿易術語時,通過各組術語的比較,分析買賣雙方權利義務的變化,學生才能掌握各術語含義。在學習國際結算中,可以進行新舊比較,比較UCP500和UCP600的差異,發現國際貿易發展變化規律。在學習國際投資中,比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投資政策取向的差別,找到其差異原因,才能更深刻理解目前國際經濟秩序現狀。比較之后,教師可以作必要的評析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對于比較內容也會掌握得更為透徹。
三、模擬角色教學法的適當應用
模擬角色法本身是案例教學法一中。它是通過學生扮演當事人親身感受整個操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鍛煉了技能。這種方法運用于國際貿易法教學對提升教學效果頗佳。對于將來有可能從事對外貿易實務的學生,有益于他們將來直接投入工作。
具體安排步驟是,將學生分成小組分別扮演買賣雙方、承運人、保險人、銀行等相應人員。從買賣談判開始進行,各小組采用典型的貿易術語、承運方式、保險條款、結算方式,一直到最后履行完畢,未參與的同學可以觀摩,并用筆記錄其中的問題,首先是個小組討論,之后,教師進行總結。通過諸如此類的訓練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協調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臨場應變能力。
四、雙語教學成為國際經濟法教學發展趨勢
根據2001年教育部的第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校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各高校必須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育。雙語教學作為本科教學的必備階段也是提高本科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即懂法律又懂外語全面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雙語教學也是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培養符合未來專業需求法學人才的必然要求。
國際經濟法這門課本身適于開展雙語教學。國際經濟法的主要淵源是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很多的條約和慣例沒有中文官方文本,學好這門課熟悉相關條約慣例是關鍵。而學生修完法律專業英語課后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也為開設雙語教學提供相應條件。雙語教學較低目標是培養學生利用外語作為工具獲取增長專業知識的能力,較高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利用外語從事法律事務的能力。
開展雙語教學必須注意幾個問題。雙語教學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與外語背景。因此,教師如果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到國外進修是提高業務水平的最佳途徑。其次是教材的選用應當恰當,教師應根據課時和學生的水平選用合適的教材。目前,教材主要有國內撰寫和外國原版教材,筆者認為選擇本土教材較為穩妥。一是因為本土教材是就我國學生編寫,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二是英語教材中英美法系的內容居多,與我國的法律體系相差較大。再次是課程的設置應當合理,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英語程度合理安排課程內容與進度。教師宜于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授課中中英文比例,這期間教師應與學生及時交流與溝通,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適時調整。
未來法學人才將面臨全球競爭環境,法學專業人才將有可能參與對外貿易談判,招商引資,項目融資,企業海外上市,涉外稅務,簽訂各種涉外合同等法律事務。中國學生往往英語聽、說、寫的能力較弱,教師開展雙語教學應注重這些能力培養,在課堂教學環節增加學生說的機會。雙語教學可以與上述案例教學法、模擬角色法相結合,學生用英語討論案例,扮演角色,這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總之,國際經濟法教學法的改革是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法律人才為最終目的。
(楊曙,1970年生,西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