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寅子
摘要:中國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倫理道德的支柱。研究孝文化對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國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質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目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本世紀中葉人口老齡化將達到高峰。孝文化對于解決家庭養老與老人的社會保障,處理現代親子關系,建立現代家庭倫理,加強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保持社會穩定,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問題均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關鍵詞:孝;孝文化;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C955.21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149—02
傳統中國社會是植根于孝道的社會,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稱之為孝的文化。“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不僅深刻的影響著中國歷朝歷代人們的思想, 同時也成為了支配人們行動的準則和評判人們德行的標準, 是統治階級的“御用工具”。可以說它是中國社會一切人際關系得以展開的精神基礎和實踐起點。因此研究孝文化,有選擇的繼承孝文化,對今天的中國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對于解決現代家庭養老與老人社會保障,建立現代家庭倫理;保持社會穩定,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等問題均有著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一、孝文化的內涵與起源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孝文化一直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處于“百善孝為先”的領導地位,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同時被看作是政治的根源。然而孝起源于何時?初始為何義?這是我們探討的起點。
“孝”作為中華傳統的倫理道德,在其數千年的發展中,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最基本的含義,就是“善事父母”。《詩經·爾雅·釋訓》以為“善父母為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這個解釋是以“孝”的小篆字形為依據的。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所從之“匕”字,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中國古文字的構字原則來看,正是父老、老子相承、善事父母的意思。自古以來,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與美德。《孝經》指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與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那么孝又是如何產生的?
恩格斯曾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結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孝文化的產生是與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緊密相連的,農耕經濟是孝道產生的根本因素。在農業宗法社會里,祖先及其所奠定的原則具有無可置疑的神圣性,人們總是小心翼翼而執著地維護著祖宗規矩。這就是孔夫子所謂“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然而《孝經·卿大夫章》恪守傳統與祖先崇拜現象在世界各民族文明之初都存在,但為什么只有在中國發展出完備的孝道體系呢?顯然,這其中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即中國農耕經濟的血緣色彩。這種以血緣紐帶相聯系的社會組織形式必然產生將血緣情感和實踐理性融為一體的情感方式。同時,這種情感方式是由民族的基本人生態度所合乎邏輯地派生,因為基于血緣關系的人類自身的生產繁衍也是“贊天地之化育”的基本形式之一。“人道之始,造端夫婦”,由性愛可以派生出親子之愛、骨肉之情,派生出父子、夫婦等一整套倫理規范。而且由于聚族而居,彼此都同宗共祖,加上不同宗族之間頻繁地嫁娶,更使整個社會成為一個個姻親關系的網絡,故不能不講血緣情感和家族中尊卑貴賤長幼男女之序的道德規范,使情感的表達不能越出宗法道德限定的范疇。尤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確定,把血緣關系上升為組織社會、結構國家的根本所在,這就為孝的實施和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孝文化的歷史作用
從意識形態的視角出發,中國封建社會大力弘揚,提倡和推行的孝道,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維護家庭和諧、安定社會;二是為政治服務,培育愛國之心。
孝,被看作是一種家庭道德,是維系家庭關系的基本準則。中國傳統家庭的顯著的特點是具有血緣關系的成員、家業與家姓構成。為了維系家族的發展,必須確立相應的家庭道德,家庭道德是建設家庭的重要內容。于是,人們在生活中提出父嚴、母慈、夫和、妻順、兄友、弟恭、子孝等道德范疇,其中是以“孝”為核心的道德。
孝是維系社會安定的精神力量。恩格斯曾指出,“即使在階級社會中各階級之間,既有對立的利益,也有共同的利益,這種共同的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通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首先是作為彼此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中國封建社會大力提倡和推行的孝道,雖然為階級統治的忠君治國服務,但對整個社會文明有序地發展,對家庭穩定和生產力的提高也起到積極、進步的作用。孝在儒家文化中,既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又被看作是政治的根源。孝在其產生之初,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政治上的傳子制度,因為傳子制度是家天下的基礎,要想政權穩定,首先需要一個穩固的家庭,所以孝便是以父權為中心逐漸形成的鞏固家族組織、秩序的道德觀念。
亞里士多德說“政治是最高的善”而“孝道”被中國人看作是“最高的善”,預示著孝會逐漸引申到政治領域并為統治階級服務。自周代起開始了嫡長子繼承家天下的統治。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的發展,孝道逐漸政治化,與政治緊密的結合起來,將事親、事君,孝與忠混同起來,使君與臣之間如同父與子的關系一樣,從而使君權可以得到擴張。從漢代統治者倡導的“孝治天下”,“求忠臣必出孝子之門”到董仲舒對孝的神秘化論證提出子對父的義務的全面化和絕對化,再到宋代出現的愚孝愚忠,提出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論斷,孝便越來越變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由此看來,孝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的情感基礎。
三、弘揚孝文化對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代價值
生產力水平影響和制約著人口的結構和生存質量。就目前看,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落后,經濟基礎薄弱。另外,老年人口多,社會公共福利事業不發達,尤其是養老保險制度不完善。中國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號稱“世界老年人口大國”。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增加到32845萬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26%。到那時世界上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個中國老年人。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做到“老有所養”是我國今后面臨的重大課題與挑戰。現階段,城市居住的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問題基本能靠社會給予解決,但農村養老問題在解決起來還是一大難題。
目前,農村還采取的是家庭養老的方式。所謂家庭養老是指在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對患病老人提供醫療費和護理等。農村有我國70%的老年人口,他們的生活保障能力較低,絕大部分要依賴家庭成員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因此,在建立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老年供養體系的同時,必須大力倡導善事父母,贍養雙親的傳統孝道,尤其體現在中國農村,弘揚孝道是目前更為現實的選擇。
四、為構建和諧孝文化應該采取的對策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財產獨立權利的確立,人們獨立意識的增強。在“孝”的問題上,出現了漠視和淡化“孝”觀念的現象。因此,我們要加大對“孝”建設的力度。構建平等、民主、互益的包括現代“孝”道德觀念在內的新型家庭倫理道德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得到廣泛傳播。
首先,孝德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因為它是愛家愛國的基礎,應該把它作為少兒啟蒙教育的必修課,在青少年的頭腦中形成愛父母,愛家人的思想,他才能有愛心,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社會風尚才能敦睦純厚。其次,以孝為主題的文藝表演等活動應深入社區、農村,以此廣泛宣傳尊老、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把正確的孝道觀念真正滲透到群眾中去。多創作一些以孝文化為主題的文藝作品,能夠使觀眾反觀自己是否孝敬父母,從而鼓勵人們正確處理子女與父輩的關系,明確尊老愛老的社會意義。再次,加強制度建設和法律監督,使“孝”道德教育與法律調控相結合。現代社會人們的法律意識也越來越強,法律意識的增強一方面意味著對法律和義務的自覺履行和遵守,另一方面則意味著以法律作為強有力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的決心。因此,宣傳尊老愛老的道德觀念的同時必須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既使年青一代認識到尊老愛老是一種法律責任,又使老年人自覺維護自己的各種合法權益,使道德教育與法律調控相結合。社會應該在制度和政策中體現和尊重這些“孝”道德的美好價值,引導人們善、行善,使全社會形成尊老愛老的良好道德風尚。最后,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在制度上保證了我國老年人“老有所養”的問題。尤其在農村養老問題上,社會應該給予高度的關注。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綜上所述,孝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 繼承和發揚中國人的親老、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對于目前家庭道德的形成,創造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社會養老的全面實施尚有一定難度。中國老齡化社會在實現現代化之前來臨的特殊國情下,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使老有所養,對于穩定社會秩序是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的。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熊必俊.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魏英敏.“孝”與家庭文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1).
[7]羅國杰.”孝”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J].道德與文明,2003,(3).
[8]詩經·爾雅[M].
[9]論語·為政[M].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