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花娥
【摘 要】新課程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這是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教師要在現代化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很好地設計教學,了解學生,掌握大量教育資源,組織好教學,從而優化教學,幫助學生真正發展,使我國更快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本文探討了在新課程下教師教學方法應該做的十大轉變。
【關鍵詞】新課程 教學方法 教師
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首先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觀和空間觀,進而從根本上改變了對教師一詞原來含義的解釋,并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進一步轉變,促使我們必須對教師、現代教師、教師素質的內涵及其與現代教育技術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新課程教育已經全面推進,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現代化的一項緊迫任務,這是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F代教育理論為這場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以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又為這場變革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支持,然而這其中必須要借助的是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筆者認為新課程下教師的教學方法應該進行以下轉變。
一、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教師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得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二、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三、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倡導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朋友。
四、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成為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為學生靈魂的鑄造者、凈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五、由“信息源”向“信息平臺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處理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臺。
六、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為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七、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的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學生的挑戰。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隨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迎戰者。
八、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教師比做“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奉獻給客體的同時毀滅掉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做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后就毀滅掉自己。
九、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
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作為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教師應該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新課程中教師不能再是居高臨下,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臺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爭論中做“首席”。
十、由“園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轉變
“園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園丁”又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園丁把花木視做“另類生命”。園丁在給花木“澆水,施肥”的同時,還要給他們“修枝”,“造型”,他們是按照園丁自己的審美標準把花木塑造出來供人們欣賞。在園丁看來不和自己情趣的“歪枝”,“殘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們可以隨意“修剪”,可以培育以曲為美的“病梅”。然而教師與學生的生命同源。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的缺點存在,應該允許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發展。教師應該給學生的成長引路,給學生的人生導航,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更不是給不服自己管教的學生或某種缺陷的學生“判死刑”。教師應該多一些愛心,多一些對“問題學生”的理解與關懷,將學生的缺點當作財富而施教,因為他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家不是因為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總之,在新課程下,教師的教學方法會得到很大的轉變。教師要在現代化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很好地設計教學,了解學生,掌握大量教育資源,組織好教學,從而優化教學,幫助學生真正發展,使我國更快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祖國的未來,教師所從事的工作直接關系到下個世紀民族的命運。全新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成了決定現代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師的教學方法的轉變成為素質教育的關鍵,成為新課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陶宏義.新課程標準下中學物理教學的思考.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
[2]楊玉香.談課改中教師、學生、教材及環境的整合.中學教學參考,2009,(6).
[3]趙全成淺談物理教學中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人民教師論壇,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