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索正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作為中國航天發祥地,是國內最大的運載火箭設計、研究和生產實體,火箭總體性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建院52年來,研究院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載人飛船和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實現了中國航天3個里程碑,先后將6名航天員成功送入太空,圓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
研究院始終堅持安全生產管理與科研生產任務同步發展、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理念。在運載火箭研制生產過程,由于航天產品的特殊技術要求,涉及高溫、高壓、高轉速、超低溫、超高壓、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險因素。從簡單的生產研制單一組元到復雜的大型火箭全系統,從微小的火工裝置到具有高能的發動機,無不呈現航天領域高技術、高風險的特點。研究院各類科研試驗環境危險因素多,設備設施多,試驗場所和生產現場人員密度較大,尤其是固體、液體推進劑和火工裝置的應用,加之大量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采用,造成了研究院危險作業數量多、范圍廣的現狀。
研究院結合自身科研生產特點,針對安全生產管理中的問題,提出加速實現“四個轉變”的目標,即:從“零傷亡”目標向“零傷害”目標轉變;從被動防范向主動防范轉變;從專項整治向規范化管理轉變;從事后查處向源頭管理轉變。研究院已8年未發生重傷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安全工作保持平穩態勢。
明確目標 “安全第一”不動搖
作為航天企業,一旦發生重大事故,不僅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且會產生重大的政治影響。研究院始終將安全工作放在第一的位置,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安全業績觀,堅決執行“進度服從安全”的原則,將“安全責任重于泰山”“管生產必須管安全”“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等理念深扎于廣大干部員工心中。
自2004年以來,研究院堅持實施元旦后上班第一天、第一個會議,召開全院安全生產工作會,切實體現“安全第一”的地位和要求。院長親自向院屬單位第一責任人頒發年度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令,強化安全履職。隨后,院屬單位再層層分解責任令,使安全責任分解到班組,細化到崗位。日常科研生產中每一項具體工作的開展,研究院都要求明確單位之間、上下級之間、崗位員工之間的安全生產工作接口關系,細化安全生產責任,做好相關工作銜接確認,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2009年,研究院確立了“確保型號成功,確保指標完成,確保安全和諧,實現健康快速發展”的工作總體目標。將“安全”納入研究院總體奮斗目標,為實現成功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奠定安全基礎。
把握重點 創新管理新模式
研究院抓住航天科研生產中安全管理的難點和重點問題,積極探索管理思路和模式。
1.突出重點 動態監管危險點
針對航天企業特殊的科研生產特點,研究院將科研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事故,并能造成人員重傷或死亡的設備、設施、場所確定為危險點,作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綜合分析提煉出包括變配電站、鍋爐、壓力容器、起重機械、危險化學品儲存和使用場所、火工品裝配和測試場所等管理重點。根據危險點風險程度,研究院實行Ⅰ、Ⅱ、Ⅲ級分級管理,制定了安全管理辦法,編制了檔案、安全性分析報告、預案等,確定了從院到廠(所)、車間、班組、崗位各級的安全檢查責任主體,明確了檢查頻率。每年年底,組織進行危險點年終評審,評估危險點安全狀況,提出評審意見。
為進一步規范危險點管理,2008年,研究院開展了《危險點辨識分級和動態監管技術研究與應用》的課題研究,確立了危險點動態監管原則、基本方法和動態預警要素,設計了基本數據采集模板,建立了電子數據庫,提出了辨識分級與動態監管機制,開發了危險點管理信息平臺系統。
2.制度先行 嚴格臨時作業審批
由于航天行業的科研特殊性,在研制、試驗等過程中可能遇到很多意外情況,出現一般安全管理規定和操作規程難以滿足非常規作業需要的矛盾。為嚴格科研生產試驗現場的安全管理,確保在特殊情況下人員及產品、設備設施的安全,解決臨時作業風險控制問題,研究院總結經驗,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生產安全管理例外放行辦法》,提出作業前必須進行安全性分析,明確作業審批手續和現場監控要求,優化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堅持進度服從安全,確保因作業場所和設備設施等不在有關安全設計要求規范范圍內而進行的型號產品、火工品等地面試驗和產品總裝測試的安全。
3.專家把關 保障技術安全
根據院安全管理工作的技術性、專業性和特殊性,為使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更加深入和科學,2008年初,研究院成立了涉及機械加工、電氣、壓力容器、熱處理、危險化學品、推進劑生產使用、火工品、綜合安全管理等7個專業小組。

全院在開展安全生產檢查、安全生產專項技術審查、 建設項目“三同時”技術安全把關、隱患改造立項以及驗收技術安全評審等重大涉及安全的工作時,均邀請安全專家組成員參加。專家在把關的同時,還擔負技術安全咨詢、指導,參與改造方案論證,安全管理模式探討等多項工作。專家把關制度的實施,成為加強研究院技安工作力度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研究院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撐。
4.規范管理 打牢安全執行基礎
研究院在全系統開展了建院50年來工傷事故統計分析研究,探尋事故規律,找出管理薄弱環節,開展基于工傷事故分析的系統安全管理。
結合航天產品特點,研究院不斷完善各項安全規章制度,制定安全管理規定和安全標準,嚴格執行產品運輸與吊裝、加電測試與安裝、轉場與對接、推進劑加注與監測等危險作業環節的安全監管,實施危險作業的定崗定員定量管理,執行全過程安全運行和監管。研究院已將涉及火工品裝配測試的作業安全,提升到“違章即為事故”的高度。
為規范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記錄,研究院從掌握信息、記錄事實、系統總結、責任追溯的角度,統一設計制作了《安全生產工作記錄手冊》,下發給所有單位主管安全領導和專兼職安全管理人員,全面記錄安全工作計劃以及會議、檢查、演練、培訓、隱患整改、安全獎懲等信息,全面真實反映安全管理工作開展情況。
深化檢查 以查促改除隱患
為用好“檢查”的手段,切實起到發現隱患,解決問題的目的,研究院根據科研生產任務特點,分時期、分季節、分階段、分任務組織開展相關安全檢查,堅持實施作業前檢查與作業中檢查相結合,日常檢查與臨時危險作業檢查相結合,重大節日前檢查與重大活動前檢查相結合,綜合檢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自查與互查相結合,抽查與全面檢查相結合,院級檢查與所屬單位級檢查相結合等。
研究院將安全檢查形成表格化、規范化、制度化,檢查必有記錄,問題必跟蹤整改,整改必明確責任人、時間節點和經費。無論是院級領導帶隊進行的檢查,還是安全主管部門組織的檢查,檢查結束后,研究院都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整理,拉條掛賬,印發問題整改通知,要求限期整改。到整改節點時,研究院會組織及時跟蹤、檢查整改情況,評審整改效果,對被檢查單位做評價考核。2008年,研究院投入整改經費達800萬元,各項整改均順利實施,大大提升了作業現場的本質安全水平。其中,為提升吊車工操作的安全可靠性,將吊車的駕駛室操作改為實施地面無線控制;為改善作業環境和職業衛生條件,增設通風設備和應急噴淋洗眼裝置。2008年底,研究院所屬單位全部一次性通過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編輯林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