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丙文譯
歐洲工人面臨不斷增加的健康風險
歐洲職業安全健康局(EU-OSHA)發布的最新報告《化學品風險專家預測》指出,與工作中各種化學品和其他有害物質接觸所帶來的風險,正在危及整個歐洲工人的健康。專家們認為,納米技術是需要引起最大關注的風險之一。該報告將納米粒子列為工人最需要采取保護措施的首要物質。納米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如化妝品和IT產品,預計會快速發展到數十億歐元的全球市場。
該報告指出了對工人帶來新的和不斷增加的風險的主要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導致工人患過敏癥、哮喘癥、不孕癥、癌癥等疾病。危險物質不僅存在于化工行業,同時在農業、護理業、建筑業和許多中小型企業中也存在危險物質。
“據估計,歐洲每年有7.4萬人因在工作場所接觸危險物質而死亡。這意味著危險物質造成的死亡人數比工作場所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要多出10倍。”歐洲職業安全健康局局長Jukka Takala說,“許多公司對消除或替代危險物質沒有足夠的重視。化學品風險管理在中小型企業和分包公司顯得尤為不足。”
該報告指出,約15%的歐洲工人報告稱,他們工作中每天要用1/4的時間處理化學品;10%的歐洲工人報告稱,他們在工作中會吸入煙霧;19%的歐洲工人報告稱,他們在工作中會吸入粉塵、刺激性氣體。
2008年美國交通死亡事故人數達有記錄以來最低值
美國安全委員會(NSC)近日宣布,2008年美國機動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最低值,主要原因為車輛性能更加安全、公眾教育和法律實施更加成功。
根據美國安全委員的統計數據,2008年,美國共發生3.98萬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與2007年相比下降8%;2008年美國機動車碰撞事故的死亡率為10萬分之13,與2007年相比下降9%;2008年美國的每億車英里死亡率為1.38,與2007年相比下降4%;2008年美國交通事故共造成2372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與2007年相比下降8%。
“在過去幾年里,我們通過改變全國的駕駛文化,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美國安全委員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Janet Froetscher說,“雖然許多其他因素有助于降低事故率,但公眾教育以及安全法律的有效實施,是改變駕駛行為和挽救生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降低事故率的其他方法有:改進車輛的安全性能,增強能見度,實施安全帶使用、兒童乘車、酒后駕駛和青少年駕駛等方面的交通安全法律。
英國健康安全執行局發布預防工作壓力的新網頁
英國健康安全執行局(HSE)近日發布了一個預防工作壓力的新網頁(www.hse.gov.uk/stress),以幫助雇主和員工預防工作壓力。
該網頁包括不斷更新的建議和指導、預防工作壓力的工具、“自我評估調查表”、案例等。新網頁的重點內容是《工作壓力管理標準》,該標準主要由6個部分組成:要求、控制、支持、關系、角色、變化。
2008年,英國因工作壓力損失1350萬個工作日。工作壓力導致了許多職業性相關疾病的發生,這些疾病可以導致員工離崗、頻繁流動以及企業績效差。英國健康安全執行局的《工作壓力管理標準》有助于管理這些問題,并將工作壓力對企業的影響降低至最小程度。
英國一些公司購買廉價的個體防護裝備
盡管英國的建筑業一直在努力降低高事故率和職業病率,但一些建筑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為節省成本而購買廉價的個體防護裝備。根據個體防護裝備產品制造商3M公司對226名工人和127名健康安全管理人員的調查結果,2008年11~12月,英國南部8%的工人稱,由于經濟不景氣已經被提供了廉價的個體防護裝備。同時,蘇格蘭20%的工人也證實被提供了廉價的個體防護裝備。
該調查還發現了其他方面的問題:雖然健康安全管理人員認為,培訓是確保工人遵守個體防護裝備使用規定的最重要的方法,但只有56%的工人獲得了正規的個體防護裝備培訓。同時,78%的工人稱他們經常穿戴個體防護裝備。只有倫敦奧運工地的管理人員通過“紅卡”零容忍制度,對個體防護裝備進行了100%的培訓和實施。該調查最后發出警告:需要轉變健康安全管理人員的普遍態度。他們要嚴肅對待工作場所的安全承諾,不能僅僅作為一個“官僚式的文件傳達者”。他們如果不在態度方面做出轉變,安全信息和培訓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溝通和實施。
美國2006年因致殘性工作傷害損失486億美元
根據美國利寶互助保險公司《2008年工作場所安全指數》估計,2006年美國致殘性工作事故和疾病導致的直接賠償總費用為486億美元。
通過對美國1998年以來工作傷害事故數據分析,《2008年工作場所安全指數》指出了1998~2006年致殘性傷害事故的總體情況和主要原因。“嚴重致殘性傷害事故”是指導致雇工離崗6天及以上的工作事故。
造成最嚴重致殘性工作傷害事故的前5類分別為:排在第1位的是“用力過度”事故,包括與舉、推、拉、握、搬、拋等相關的傷害。2006年,這些傷害事故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24億美元,占賠償總費用的1/4多,約為25.7%。“水平跌倒”事故為致殘性傷害事故的第2位事故。2006年,該類事故導致直接經濟損失64億美元,占美國賠償總費用的13.3%。“高處墜落”事故連續2年來一直排在第3位,該類事故導致直接經濟損失53億美元,占美國賠償總費用的10.8%。“身體反應”事故(包括自由身體動作事故引起的傷害,如彎腰、攀登、伸手、站立、就坐時,非墜落引起的滑倒或絆倒事故)排在第4位。該類傷害事故導致的經濟損失占美國賠償總費用的10%,約為48億美元。“物體打擊”事故排在第5位,占美國全部賠償總費用的8.9%,約為43億美元。該類事故是由工人上方的物體墜落造成的。
剩下的5類傷害事故導致的經濟損失加在一起不到賠償總費用的20%,分別為“碰撞物體”事故占5.1%;交通事故占4.9%;“絞傷或擠傷”事故占4.4%;“重復性動作”事故占4%;“工作暴力”事故占0.9%。
1998~2006年,“重復性動作”事故下降幅度最大,為35.3%;“水平跌倒”事故和“高處墜落”事故的賠償總費用各增加17.9%,其次是“碰撞物體”事故,增加16.2%。

美國2006年工傷賠償費用最高的前10類事故
澳大利亞發布2006年工人賠償統計報告
澳大利亞安全與賠償委員會(ASCC)最近發布了《2006年工人賠償統計年鑒》。該報告顯示,澳大利亞的工作場所死亡事故呈下降趨勢。
澳大利亞2006年因工作事故共死亡236人,嚴重受傷13萬2055人,每10萬名雇工的死亡率為2.5,每1000名雇工的嚴重受傷率為14。2006年,澳大利亞建筑業的死亡人數最多,為50人;其次為運輸與存儲業,為45人。2000~2005年,澳大利亞工作場所死亡人數下降了21%,從320人下降至254人;工人的工作事故死亡率也下降29%,每10萬雇工的死亡率由4下降到2.8。
2006年,澳大利亞雇工因嚴重傷害事故獲賠的為9萬5910例,占總數的73%;因職業相關性疾病獲賠的為3萬6145例,占總數的27%。導致嚴重傷害的最常見事故類型是關節扭傷與勞損,占所有傷害事故的41%。在因嚴重傷害事故獲賠的工人中,68%為男性。2000~2005年,澳大利亞的嚴重傷害事故賠償數量下降了6%,從14萬4740人下降到13萬6575人。在這段時間內,所有行業的事故率均有所下降。電力、煤氣和水供給行業的下降幅度最大,為43%;其次是采礦業,事故率下降36%。
編輯寧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