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譚·雜譚
——Royal的Blog
博主royal是一個攝影、旅游、閱讀、電影和互聯網的愛好者,他在博客里積累了自己對攝影的理解,還包括對旅游、閱讀、觀影的雜談。
博文摘錄
湯姆遜的《晚清碎影-湯姆遜眼中的中國(1868-1872)》影展最近在福建省博物院展出,上上周末專程跑去對著140年前的影像膜拜了一番,順便看了看邊上另外一個由賀延光等四位中國攝影師拍盧旺達的影展;雖然賀延光老師是我很尊敬的攝影前輩,但是有湯姆遜珠玉在前,賀老師等人拍盧旺達的照片眼見著就要在墻上掛不住了。
撇開照片制作、布展等因素不提,僅就兩個展覽所表現的主題來對照也是相當有意思的。都是異國人初到異鄉的視覺記錄,有人說攝影當如初生嬰兒看世界的眼光、如初到異國的好奇,湯老和老賀等人的影像都符合這個情況,觀察的角度和影像所體現的審美立場卻迥然有異;何況湯老所處的年代是攝影術剛誕生沒多久、而老賀等人揮舞的是武裝到牙齒的項級攝影器材——有攝影師的合影為證,不過我蠻奇怪這幾張合影何以堂而皇之地當成展品掛在展廳里——器材上的優勢卻無力彌補影像內容上的巨大差距。
湯老的照片表現出一種拙樸的純真:對什么都好奇、對什么都有興趣。大處如廈門開埠興旺之時的市容鳥瞰,小處象望海樓修葺時的腳手架,上至恭親王等王公大臣,下至福州街頭的老婦、廣州宮家人的婢女;題材涉獵廣泛不說,還能看得出來湯老的拍攝盡量保持了對象的原汁原味——事情就讓它是它原來該是的那個樣子。
博文摘錄
有人說,拍攝微距是一個力氣活兒。這話十分確切。其實,拍攝生態昆蟲微距要算是力氣活兒里的力氣活兒。我們不僅要在自然環境下找到我們想拍的昆蟲,還要根據當時的環境考慮主體的大小,顏色,形狀等情況,再根據光線,背景,角度等來決定拍攝的距離、景深、曝光等。所有這些,需要在一個很短的時間里作出決定,因為你不知道這些小蟲蟲是不是馬上要飛走,或者變換了位置。往往在你剛作出決定準備按下快門時,你的拍攝對象已經不在你的取景器里了。所有的過程又必須重新開始。自然條件下的昆蟲拍攝,就是這么具有挑戰性。
自然游影
這是一個特別關注昆蟲、野生動物、野生植物的自然攝影博客,博主是一個昆蟲研究的愛好者,擅長通過微距捕捉花、草、鳥、魚、蟲等一切細節,還會為圖片附上十分精彩的介紹文字。如果對微距的美感興趣,打開看看吧。
麥田的顏色
——RedRocks的攝影之旅
看RedRocks的博客,除了極具沖擊力的攝影作品,還有他的拍攝筆記,往往這些筆記能帶給我們靈感。跟隨他的足跡,特別的視覺,對想要提高攝影技術的人,這里有寶貴的教材。
博文摘錄
坎兒井,用戈壁灘下數公里到數十公里長的橫井取水,避開了每年爆發的山洪泛濫區,同時大幅度降低了炎熱氣候環境中水的蒸發消耗,更不用說從龍頭自然流淌出的井水可以直接澆灌出綠洲,從生態環保到文化發展,說沒有坎兒井就沒有吐魯番的文化,一點都不夸張。數千公里的井巷,躋身中華3大古代工程之一,名不虛傳。只是和長城和大運河相比,坎兒井的主要工程行走于地下,不顯山不露水,只有串串間隔數十米的豎井口默默標記出這項偉大的工程。
而這些豎井口,站在地面上,只是一個個超大型的螞蟻窩,一圈堆土中間一個通常蓋著的井口,貌不驚人。只有從空中,才能感受到些許坎兒井的壯觀。航拍,也就成了此行最重要也最難完成的一項任務。事先了解到的情況里,坎兒井集中的吐魯番市附近并沒有飛機可以租用,更不要說商業航拍費用的天文數字。但我的運氣實在太好了。新疆帥哥茹強在北京航校畢業,當了N年的滑翔機教練后,自己買下了一個動力滑翔機回家創業。飛機剛運回吐魯番,正停在坎兒井區附近的一個倉庫!
博文摘錄
在印度,多次在街頭看到小樂隊,整齊劃一的裝束,大大小小的銅管樂器,不過都只是目睹,沒有耳聞。在阿格拉,才唯一一次親歷他們的現場表演。
正是晚飯的時候,餐館比鄰的街道本已散去了一天的喧鬧,突然又爆發出一通高分貝的吹打。點的菜遲遲不見上桌,干脆下樓去探探熱鬧。
小巷子里六七人組成的樂隊,正在賣力地吹打,一邊有個板車,搭載一個柴油發電機,“突突”地叫囂,把自己也當成了樂器,發的電供給板車上幾排大燈,罩了五彩玻璃紙的這些燈于是投射出紅紅綠綠的光,把小巷照得光怪陸離。不一會,有人拖著板車開始移動,樂隊跟著前進,周圍觀望的人也聚的更多。人堆里有匹白馬,馱著一個花串覆蓋的物件,3個小孩前后坐在馬上,許多入圍著馬伴著震天響的吹打樂載歌載舞,一路遠去,聲浪久久不散。
沒有繼續尾隨拍照,回到餐廳,飯菜剛剛上來。一直壁上觀的黃耶魯告訴我,白馬上被花串遮蓋的嚴實的“物件”是新娘,這是一場穆斯林的婚禮。
莊哈佛×黃耶魯
晃眼一看,似乎看到了世界兩所名校。而實際上這個博客的博主是一對夫妻,他們倆邊旅行邊攝影,足跡遍及數十個國家。和喜歡的人一起周游世界,拍自己喜歡的照片,我也很羨慕這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