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沛沛 郭海紅
摘要:通過分析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產學合作”辦學的主要特色,概括了其“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產學研一體化”的獨特辦學理念和實踐經驗,論證了這一理念對高職教育,尤其是農業高職教育“產學合作”辦學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產學合作;辦學特色;自我實現
構建全新的“產學合作”辦學觀
如今,“產學合作”的內涵已不再是為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而是已擴展到學校通過“產學合作”全方位提升和壯大自己,在提升和壯大自己的同時,得到社會的認可,實現自身價值。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在長期的“產學合作”教育探索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走產學研一體化之路”的辦學理念,“產學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我院鮮明的辦學特色。
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強調著眼時代發展,立足全局,統籌兼顧,協調各方,整體推進。近年來,職業教育的大發展,農業發展的升溫,特別是新農村建設、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申辦與建設,為職教辦學提供了很多機遇。在這些機遇面前,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審時度勢,明確了自己在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和使命,制定了爭創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目標和任務,明確提出“以農為本,突出林業,適度發展涉農二、三產專業”,按照量入為出、適度負債、整體規劃、分年建設的原則,把與原校園相鄰的學院實習農場改建成新校區。圍繞服務“三農”的目標,學院與屬地政府共同制定了“江蘇農林科技示范園”建設方案,用“產學合作”方式解決了校園拓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
“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和諧發展觀當代“產學合作”教育的目的及人才培養標準已經發生改變,不再把“產學合作”教育限制在應用技術轉讓這樣一個狹小的范圍內,其發展趨勢已逐步向“全人教育”靠攏。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產學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就業為中心”。就教育目標而言,“產學合作”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得和運用;就基本原則而言,它強調“產學合作”的全方位立體結合、師生校企的群體互動;就途徑與方法而言,它實施研讀結合和工讀結合,以項目研究“技能包”和實踐崗位為結合點;在形式上,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學校有效追蹤企業環境下學生實踐教育動向,確保培養方向和教育質量。
以“特色鮮明、爭創一流”為目標的內涵發展觀“規模翻番、特色鮮明、校園秀美、爭創一流”是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總體發展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提升人才培養工作水平,我院從常規教學管理入手,遵循“穩定教學秩序,規范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思路,建章立制,細化并逐一落實各項措施。以迎評創優為契機,全面加強質量和內涵建設;以打造品牌專業為突破口,從專業發展角度提升辦學特色;以課程建設為落腳點,抓質量內涵建設的關鍵環節。目前,學院的風景園林專業被評為“江蘇省五年制高職示范專業”,園林技術專業被確定為省級品牌專業,作物生產技術被確定為省級特色專業,《園林樹木學》課程被列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兩門教材被列為國家規劃教材。在師資培養方面,學院通過“外引內培”加強教師團隊建設,“雙師型”教師比例已達71%,同時創立了“三依托、三結合”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三位一體”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技能包”為切入點構建了新的課程體系。所有這些提升內涵建設的新舉措、新做法,最終通過“產學合作”得到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的檢驗和反饋,以不斷修正學院的育人目標。
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產學合作”辦學特色
著眼區域農業發展走向,打造科技示范園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國家級農林科技示范園建園之初,屬地政府無償劃撥800畝土地,有償轉讓2000畝茶園,并且與學院共同制定了“江蘇農林科技示范園”規劃方案。目前兩處示范園核心區域占地4526畝,輻射帶動15000畝,形成了萬畝連片規模,集教學、科研、生產、實習、觀賞于—體的綜合平臺,進行農、林、牧、副、漁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園發展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課堂、教師科研的平臺、引育良種的園地及科技示范的窗口。目前,園區是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級示范實訓基地,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園區內建有設施農藝區、無土草毯生產示范區、彩葉苗木區、園林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區、生物中心研發區、畜牧養殖區、生態觀光區等七個功能區;設立了林木草坪草品種區和生產示范區、容器栽培區、有機茶生產區、應時鮮果區、奶牛場、乳產品加工廠等14個專項實訓基地。以上設施不僅滿足了學院主干專業的實訓需要,還具有農民培訓、職業資格鑒定、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等多種功能,體現了設施的先進性、效益的示范性、管理的規范性和與教學科研結合的緊密性。另外,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園區還根據生產實際需要,瞄準區域農業發展走向及當前行業生產水平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科研攻關和創新,并積極進行產業開發,同時配合區域農業發展的需要發揮技術的輻射作用,成為最新農業科技的“孵化”和推廣基地。近年來,學院在不斷完善專業實踐教學條件的同時,持續拓展和延伸農林科技示范園基地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功能,帶動周邊丘陵地區廣大農戶大力發展優質果品種植的現代高效農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滿足教學、科研、產業開發、農技推廣的前提下,園區建設充分考慮屬地丘陵山地的固有特色,科學合理地規劃與之相匹配的建筑、道路和各種配套設施,以“一流的設施、豐富的植物、多樣的產業”聞名于周邊地區。2005年,園區被評為“江蘇省科普基地”。2006年6月和2007年2月,江蘇省領導先后兩次視察農林科技示范園,對園區利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品種服務現代農業的工作成果給予了肯定,指出園區的運作模式是“以工帶農、以工投農、以工改農”的好典型。2007年6月,農業部領導來我院考察,對農林科技示范園建設、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和學生就業率表示非常滿意,勉勵學院一定要按照社會需求和“三農”發展趨勢設置專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更多實用技術人才。
著眼農民致富的發展需求進行科研開發學院十分重視科技工作,提出了“科技強校”的戰略目標,近五年共批準立項市級以上科研項目50多項,其中,有國家“948計劃”、“973計劃”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項目11項;開發紅葉石楠新品種1個,制定省級標準2項,有3項成果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申請國家專利6項,其中,種莖直播成坪法和可移動式自動化全日照間歇噴灌裝置兩項科技成果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彩葉苗木新品種選育及組培快繁技術的推廣是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科研項目建設過程中,我院始終把農民致富的實際需要放在第一位,瞄準行業當前生產水平和發展趨勢,進行科研攻關和產業開發。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彩葉苗木”、“無土草毯”兩大產業群,成為江蘇南部丘陵地區農業產業開發和農民致富的品牌產業。“草坪草”產業,目前推廣面積達9萬多畝,帶動2萬多農戶,輻射全國20多個縣(市),已被江蘇省政府確立為農業優勢主導產業;“彩葉苗木”產業,現已推廣到全國25個省(市、區),推廣面積2萬多畝,帶動4000余農戶。此外,每年推廣農作物良種面積500萬畝左右,優質商品豬20萬頭,優質牧草2萬多畝,運用統一供精系列技術,獨立承擔了周邊地區生豬生產的良繁父本體系。以中江種業和綠苑實業為龍頭的22家產學研實體,直接帶動周邊地區3萬多農戶增收致富;近3年傳授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民2萬多人次,2006年,學院被國家七部委授予“全國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先進單位”稱號。多年來的產學研一體化實踐,使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在服務農村、致富農民的方式上,應本著“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的原則。在服務內容和服務手段上,學院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抓住農業生產中的核心問題和薄弱環節開展科研活動,孵化出了一大批農業生產增效快、農民增收效果好的短、平、快科研成果。
著眼社會規格進行人才培養學校的中心任務是育人,我們在“產學合作”的探索和實踐中,堅持把培養和造就農村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圍繞專業所辦產業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課堂,是服務農村、致富農民的抓手,也是反哺專業建設的有效手段。學院在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提出了“圍繞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辦學思路,催生了一批“產學合作”教育實體。其中,綠苑園林實業總公司注冊資本2748萬元,是國家園林綠化二級企業;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種業50強,即將成為上市企業;另外學院還聯姻了146家校外合作企業,現在,這些企業已成為我院學生“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和預就業的主渠道,這些產業實體現已成為學生實踐教學的主課堂。在人才培養定位上,我們把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創業教育內容和實踐教學時數,農林牧專業實驗實習和生產實習的課時比重都超過了50%,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進實驗室、實習農牧場和生產基地,走進用人企業,鍛煉實踐技能,努力實現實踐技能與職業崗位的緊密結合。
有特色的“產學合作”辦學模式對人才培養和辦學創新的啟示
一個學校的創新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大學與公共機構如何相互聯系起來,成為一個知識創造和使用的集合體。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產學合作”辦學模式,其人才培養目標是:改革學生培養的模式和機制,利用社會資源創造課題研究中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環境,提高畢業生的教育質量,加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提升相關企業和學院的社會聲譽。同時使學生在深入一線參加研發的實踐中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在正確認識和把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走向及學院自身定位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產學合作政策目標,是科學和諧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關鍵。在社會高速發展,學校規模空前擴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多方推動下,我院的產學合作實現了根本轉型。成功的產學合作一體化發展帶動了學院整體辦學水平與層次的提升,同時帶動了周邊大批農民致富。科技示范園建設的初步成就進一步拓寬了產學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現代農業及農業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吳剛.教育理論的特質及其研究使命[J].教育研究,2005,(9).
[2]紀寶成.中國教育統計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邁克爾·富蘭.教育變革新意義[M].趙中建,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邰沛沛(1960—),女,江蘇寶應人,碩士,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
郭海紅(1973—),女,江蘇濱海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本文責任編輯:尚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