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國通 周小鋒
摘要:按照高職教育發展規律的要求,結合區域與高職學院的特點,從大類招生模式、推行學期項目制、實施項目化課程教學、聯通崗位構建項目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了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踐,探討了相關經驗。
關鍵詞: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類型,同樣要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作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內容來抓。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我院結合實際,以融入與服務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面向市場設專業,依據崗位設課程,注重實踐抓教學,應對需求育人才”;進一步理清“重構課堂,聯通崗位”課程建設思路,全程貫徹“6+2”課程改革標準,實施項目化教學,設計切實符合我院特色的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試行大類招生模式,創新型人才培養從源頭做起
從2008級開始大膽改革創新招生方式,試行大類招生,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專業導論與職業規劃》課程,主要給學生客觀介紹各專業和行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介紹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學習要求,介紹技能要求和就業崗位并進行職業規劃、指導等,讓入學后的新生對各專業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客觀的認識,并經過一學期平臺課程的學習后,更好地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職業規劃按照自愿與分數優先原則選擇自己的專業,以改變入學前那種對專業、行業的了解和選擇的“朦朧”狀態,真正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更符合學生的利益,學生選擇專業會更合理,在今后的專業學習中更容易發揮其個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突出能力目標與整體設計,創新頂崗實習教學管理
在最后一年頂崗實習環節,強調頂崗實習環節的“能力目標”和整體設計。頂崗實習是一個教學環節,要有教學設計和教學安排。在統一安排學生在與本專業緊密相關的各崗位進行頂崗實習的同時,必須制定相應的切實可行的頂崗實習作業標準與要求,將頂崗實習作為一門項目化課程來開發,以實際崗位任務為訓練項目設置能力目標,并設計訓練進程和單元安排,構建“一個目標、雙方指導、三重管理、四有制度”的頂崗實習教學模式。整個實習環節注重職業訓練,使學生系統接受本崗位的職業資格規范訓練,逐步實現與企業共同培養符合企業要求和國家職業資格規范的合格高級工,并具有獨當一面、能緊急處理現場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增強學生的職業崗位適應性,實現與就業的“零距離”銜接。同時構建學校與社會的互通橋梁,使企業在分享學校資源優勢的同時參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使學校在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推行“學期項目”制,創新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潛能和自信
為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與創新學習,培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的能力,我校創新性地推行“學生學期項目制”,將學期項目設成學生的必修課程,根據軟硬件和學生的年級層次推出難度系數不同的項目,每學期1~2學分。所有項目由教師編寫好“學期項目”指導書 (基本要素:項目名稱、項目簡介、申報人數限制、能力目標、具體內容或操作步驟、成果形式、注意事項等),然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優勢、專業(就業)意向等因素選擇其中的一個項目。在學生完成“學期項目”的過程中,提倡教師盡可能不做學生的“拐杖”,放手讓學生自己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并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和創造性地開展學習并完成任務。項目設個體項目與團體項目,允許學生自行組團共同完成比較大型的項目,也允許學生結合專業和興趣完成“自擬項目”,每位學生每學期至少提交一份項目成果,形式可以是產品、論文、方案、小創造與發明、創業計劃書等等,最后由指導教師給出學分。部分學生的優秀成果可以通過展示、演示、演講、答辯等形式組織評獎,激發學生的動力與積極性。通過學期項目的推行,尊重學生的差異,彰顯個性,鼓勵求異思維,營造多樣化的學習
環境與寬容的育人環境,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團隊協作與創新能力。
重構課堂,以“6+2”為課程標準實施項目化教學
所謂“6+2”課程標準的內涵是指課程設計與教學過程“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目標、以素質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驅動、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素質教育和其他職業核心能力相互滲透”,全程實施項目化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和素養。

通過社會調研了解當前行業企業的真實需求,以“真實需求”重構課堂教學內容,如《高級分析測試技術與實訓》平臺課程,其項目選取來自生活、生產實際,指導意義明確,譬如通過果汁中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掌握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分析測試技術,通過飲料中防腐劑苯甲酸鈉等的測定掌握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測試技術等等,以任務驅動設置若干教學單元,項目內容注重應用性和實用性,營造“真實情境”,以工作過程作為參照系,重構教學環境,實訓車間(設立工作區、討論區)作為教學實施場所,進行“學中做、做中學,邊學邊做”,使教、學、做融為一體,在實訓過程中有的放矢地滲透理論知識、延伸與拓展理論知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激發其創新精神。
在教學目標上,樹立職業導向的課程目標意識,重建師生關系,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變“教師主體”為“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實施在校生創業教育工程,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工作。支持和鼓勵在校生自主創業,拓展“工學結合”教學新模式,解決學生因創業而導致正常學習任務無法完成的矛盾,使其能夠在創業的同時順利完成專業課程學習,使創業帶動學業進步。在教學時空結構上,由程序化、模式化轉向個性化,試行彈性學分制,出臺一系列學分認定、學分替代的政策。
聯通崗位,以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為依據開發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否得以實現的關鍵,因此,項目化課程體系的建設尤為重要。在開發課程體系過程中,所有專業聘請主流企業從事生產一線的專家、行家對確定的崗位或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分解,召開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會議,以崗位工作項目與任務為突破口,集思廣益,明確工作項目(領域)、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表,然后聘請課程專家進行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確立一批項目化課程,進一步編寫項目化課程標準與教材,最終實現項目化教學。
我院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是在廣泛開展社會(企業、行業)需求調研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主動爭取企事業單位參與,聘請企業、行業專家聯通崗位,共同分析專業的崗位職業能力標準,并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建立了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項目課程體系,創新教學內容,重構課堂,全程實施項目化課程教學,充分突出實踐性、職業性和創新性。從我院實際出發,經過實踐檢驗,形成了“追蹤崗位需求,創設真實情境,營造職業文化,培育雙高人才”的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孟麗濤.高職高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4).
[2]周家倫.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6,(5).
[3]談松華.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與教育制度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06,(16).
[4]徐獻紅.談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5]丁鴻利.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科技信息,2007,(23).
作者簡介:
童國通(1976—),男,浙江蘭溪人,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與有機合成。(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