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體系的合理與科學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高職商務日語專業應從課程體系構建之前的商務日語人才需求調查、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課程結構及課程分配與組合等方面探討“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高職;商務日語;能力本位;課程體系
商務日語人才需求特點
在確定專業課程體系之前,首先必須進行商務日語人才市場需求調研,了解日企、商社、與日本有貿易往來的相關機構的招聘崗位,崗位特點及崗位對相關素質、知識和能力的要求。
隨著我國與日本兩國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日本企業到中國投資設廠,建立商貿物流樞紐,增加了中日雙邊貿易往來。以廣東省為例,隨著“珠三角”地區經濟結構的轉型,日資企業不斷增加,廣東省內的日資企業共有三千五百余家,其中廣州市就有六百五十多家(數據來源于廣州商工會)。日資企業的人才需求量按照行業分類由多到少依次為:機電、汽車、化工、電子、物流、服務和IT等;而按照職業崗位分類則依次為:銷售科、翻譯—秘書科、制造科、技術科、人事—總務科、財務科、工商部門和高級管理部門等(如圖1所示)。
市場調研結果表明,市場急需既懂日語又通商務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而目前廣東省高校每年培養的日語專業畢業生僅有一千多名,而且多以日語語言文化為主,具備“日語+商務知識”素質的高技能人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高職院校辦學以就業為導向,瞄準商務日語人才市場的發展前景,許多高職院校紛紛開辦了三年制商務日語專業。據調查,目前僅廣東地區開設商務日語專業的高職院校已經有34家,如何適應市場需要,辦出有特色的商務日語專業是高職院校面臨的嚴峻課題。
課程體系是專業建設與發展的支柱,構建一套符合高職教育需要的課程體系有利于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養成,也可以為學生鋪就邁向成功的道路。因此,探索“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的構建成為高職日語專業教育的迫切需求。
“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明確專業定位,課程體系必須緊緊圍繞培養目標設置,所以培養目標是否合理關系到課程體系構建的大方向。
征求行業專家意見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都有具體行業、專業或工種的職業方向要求,所以,高職商務日語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之前,必須了解行業和企業的需求特點,組織專業委員會成員召開會議(專業委員會成員一般由日資企業或在中日兩國貿易機構等相關行業的職業崗位上長期工作并經驗豐富的優秀從業人員、課程專家、教師等組成),主要就企業人才需求特點、商務日語人才需求現狀及展望、職業崗位要求、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及課程分配等問題征求專業委員會的意見。
崗位定位與崗位能力分析通過日語人才市場需求調研和專業委員會的切磋商討,高職商務日語專業確定以“商務日語+綜合素質”為人才培養目標,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定位于各類日資企業、涉外商社、事業單位、翻譯機構、咨詢機構等單位的文職人員、初級翻譯、外事工作、外貿業務等職位。根據就業崗位特點,實施崗位能力分析,提出學生必須具備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與技能結構。根據市場調研得出的崗位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
(二)課程體系
根據“商務日語+綜合素質”的商務日語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基本素質+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應貫徹以培養能夠用日語為語言工具進行商務活動及業務操作的能力為主線的原則。
職業素質課與職業能力課的合理配置“能力本位”的商務日語專業課程體系的關鍵是一條主線、兩個方針。所謂一條主線,即以培養商務日語能力為主線;兩個方針即職業素質培養不放松的方針和職業能力拓展不放松的方針。職業素質不容忽視,社會人首先要學會做人,其次才是做事。因此,在課程體系中必須分階段安排職業素質課程,通過開設人文素質必修課程幫助學生樹立職業道德,培養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職業素質課程包括職業素質必修課與職業素質選修課,職業素質選修課是必修課的補充,開設適量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經濟管理等課程,有利于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職業能力課程包括職業能力必修課與職業能力選修課。通過設計“模塊化”課程加以實現,“模塊化”課程強化動手和操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從業能力。商務日語模塊課程既要考慮學生的基礎水平,也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由于高職商務日語專業大部分學生是初次學習日語,所以培養日語語言能力的模塊課程應從第一學期起開設;日本商務文化課程有助于學生了解日本的風俗人情、企業文化、中日兩國產業結構的特點,所以,日本企業文化與商務禮儀等課程也需要分階段滲透。模塊內的主干課程應由培養學生在職業崗位上運用日語進行商務活動及商務業務操作能力為目的的相關課程組成,根據市場調研與行業發展預測,培養涉外文書處理能力、洽談能力、商務翻譯能力、進出口業務操作能力等職業能力的課程不可缺少;職業能力選修課應開設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供學生根據個性特長自由選擇。要根據市場調研分析崗位能力,從而設置相應的課程。崗位能力及相對應的職業能力課程對照表見表2。


課程分配及組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日語與商務課程的整合。商務與日語究竟該如何結合、如何銜接,一直是困擾日語教學的問題之一。商務是行業活動,日語是交流工具和手段,高職商務日語專業課程體系必須保證日語課程不斷線,商務課程全程滲透。針對教學對象“日語零起點”的特點,在增設日語基礎課程的同時,要改革學科化的“日語語音課”、“日語語法課”等傳統課程,日語語言課程應圍繞培養學生聽說能力而加大聽說強化訓練的力度,培養學生準確的日語語音能力,使其能夠用流利的日語進行日常交際與商務洽談,能夠用標準格式書寫應用信函。商務課程應按照涉外商務工作流程開設,根據實地調研總結出的崗位職責中工作任務的出現頻率及重要程度系統組織排列,形成若干個課程模塊,強調將日語語言與商務有機融合成一體,形成提高商務業務操作技能的課程。例如,把商務模塊、市場營銷模塊和汽車行業模塊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以期達到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目標,如圖2所示。
2.正確處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關系。高職教育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強調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根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的特點,必須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按照知識結構和技能的要求進行有效整合,以完成某項工作任務為中心設計課程,形成以能力提高為主的一體化課程。一體化課程通過學習者主體與課程客體的相互作用,使彼此割裂、分散的知識與技能得以整合協調,創造出真實或模擬真實的職業工作情境,提高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活學活用能力。因此,必須加大力度開設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課程。日語視聽說、商務洽談(日語)、進出口業務操作、翻譯技能訓練和日本文字處理技能訓練等都非常強調技能訓練,完全可以整合為一體化課程,采用學中練、練中學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與泛化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3.合理開設職業資格考證課程。為了加強職業技能的培養,面向社會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適當開設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證課程是高職教育的需要。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的內容融入專業課程中,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課程化,分階段合理安排于課程體系內,有利于行業標準與校內課程標準掛鉤,從而提高課程的實用性,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根據人才市場需求調查,商務日語專業畢業生如果持有“雙證書”,則能提高就業成功率。與商務日語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有“國際商務單證員”、“日語筆譯—口譯資格證”、“報關員”等,高職院??筛鶕瞬排囵B目標增加職業資格考證課程。例如,可開設“國際商務單證員考證課程”、“日語筆譯—口譯資格考證課程”等,靈活運用“課程溝通,考試銜接”的課程結構模式,使課程與證書適當地銜接掛鉤,縮短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的距離,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提出“能力本位”商務日語專業課程體系框架,如圖3所示: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商務日語專業自2004年9月開設以來,已經有2屆畢業生,每屆畢業生就業率都達到98%以上,而且專業對口率達到85%,畢業生主要就職于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小型日資企業,如廣州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的汽車配件廠、廣州本田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日資物流公司及日本商社等。根據畢業生反饋信息可知,用人單位高度認可畢業生的工作表現。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商務日語專業堅持高職教育理念,注重專業建設與校企合作,一直堅持不懈地探索“能力本位”的高職商務日語專業課程體系?!澳芰Ρ疚弧闭n程體系設計的總原則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培養能得到行業和企業認可的實用型人才為目標”。課程體系構建從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課程分配與組合到課程評價,一系列程序都必須得到企業專業人士的協助、指導和督察,層層把關。根據高職商務日語專業學生“日語零起點,學制僅三年”的特點,應加大商務洽談(日語)、日語視聽說等一體化課程的教學力度,設置“寬基礎、活模塊”課程結構,側重職業能力培養。同時,加強職業素質培養,把握“能力本位”高職商務日語專業課程體系的脈絡,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商務日語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福軍,成文章.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李光.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計研究——理論與實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馬建富.職業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鄧澤民,陳慶合.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陳要勤(1975—),女,廣東興寧人,碩士,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商務日語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日本語教學和日語語言文學。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