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啟晉 劉 祥
摘要:陶行知于1918年發表的《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圍繞“生利”二字闡述了他關于職業教育的宗旨、師資、設備、課程、學生諸要素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于今天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陶行知;職業教育;要素觀;生利主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18年《教育與職業》雜志第一卷第8期上發表的《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思想史上的經典文獻,其中對職業教育的宗旨、師資、設備、課程、學生諸要素的論述在今天看來依然有不容忽視的指導意義。
職業教育的宗旨:生利主義
職業教育的第一要素是鮮明確定的宗旨。陶行知說:“欲職業教育之卓著成效,必自確定一正當之主義始”?!奥殬I作用之所在,即職業教育主義之所在。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生利有二種:一曰生有利之物,如農產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產雖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則一”。
陶行知闡述的“生利”概念具有巨大的概括力,既包括生產物質財富的職業即“生有利之物”,亦包括主要提供服務的職業即“生有利之事”。“生利”,即用勞動為社會創造價值。職業教育以“生利主義”為宗旨,就是要培養能夠以自身的能力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勞動者,培養學生“生利”的本領和“利群”的精神。陶行知提出的生利主義,不僅包括了指導職業教育教學的方法指針,而且把養成“利群精神”作為職業教育的根本落腳點,指明了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培育必須融入職業教育的全過程。他說:“生利主義側重發舒內力以應群需”,“生產一事一物時,必自審曰:‘吾能生產乎?吾所生產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師學生于不知不覺中自具一種利群之精神”。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職業教育的“生利主義”宗旨,既揭示了職業教育的內在特質,又表明了職業教育的價值訴求,對于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普遍認可的是三句話,即“以能力為本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在職業教育實踐中,“以能力為本位”應當說得到了各級各類職業院校的普遍重視,通過各種類型的實踐教學強化對學生的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耙跃蜆I為導向”,從理論上說沒有什么不妥,但是在實踐中往往被絕對化地誤解為職業教育就是找工作的教育?!耙苑諡樽谥肌眲t僅成為一個口號式的理念,其主體客體指向是模糊不清的,也難以在教育實踐中落實。因此,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同程度地存在技術至上、功利至上、實用至上、人文弱化的傾向。為了實現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將“以服務為宗旨”落到實處,發揮職業教育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功能,應當努力探索基于職業教育特性的人文教育新思路,培養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高素質勞動者。
職業教育的師資:以生利經驗為根本之資格
職業教育既然是教育的特殊類型,其師資也必然有特殊的要求。陶行知說:“職業教育既以養成生利人物為其主要之目的,則其直接教授職業之師資,自必以能生利之人為限”。具體而言,職業教育教師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生利之經驗”、“生利之學識”和“生利之教授法”。在這三個條件中,陶行知特別強調經驗的重要性。他說:“健全之職業教師,自必以經驗、學術、教法三者皆具為標準。三者不可得兼,則寧舍教法學術而取經驗”。
陶行知還專門強調了職業教育教師的來源:“職業教師既以生利經驗為根本之資格,則養成職業師資自當取材于職業界之杰出者”。因為“彼自職業中來,既富有經驗,又安于其事,再加以學術教法,當可蔚為良材”。因為不同職業對所需經驗多少的要求不同,所以不同職業的職業教育師資的培養方法可以有所區別。例如普通師范學校、商業學校的教師需要的經驗較少,其師資培養可以采用第一種方法。農業、工業等職業教育教師需要富有經驗之人,其師資養成則宜采用第二種方法。第三種方法只是一種師資短缺時的權宜之策。
陶行知關于職業教育師資的思想,對于當代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啟示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要全面理解職業教育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要把職業經驗放在職業教師資格的突出地位。陶行知說:“無生利之經驗,則以書生教書生,雖冒職業教師之名,非吾之所謂職業教師也”。普通教育的教師,只要具備專門的學識、掌握基本的教法就可以勝任。職業教育的教師則在學識、教法之前,更須具備一定的相關職業崗位的從業經驗。職業教育教師必須具備“雙師”素質,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第二,職業教育的師資來源與培養方式可以根據不同職業的要求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既可以聘請優秀的在職從業人員擔任專職或兼職教師,也要為那些缺乏職業經驗的教師創造下企業實踐的條件和機會,使其更好地理解所教的專業和職業。當前有些職業院校對于教師培養的企業實踐這一環節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只是停留在鼓勵教師取得某個職業崗位的職業資格證書,而不是切實增加教師的職業經驗。這種做法不利于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也不是職業教育教師成長的正確道路。
職業教育的設備:己有與利用相結合
必要的設備也是開展職業教育的基本要素。陶行知說:“必先有種種設備,以應所攻各業之需求,然后師生乃能從事于生利;否則雖有良師賢弟子,奈巧婦不能為無米之炊何!……易言之,有生利之設備,方可以教職業;無生利之設備,則不可以教職業”。他認為,根據來源的不同,職業教育的設備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職業學校自己購置、建設而擁有的設備,第二種是利用職業界現有的設備。這兩種設備雖然所有權不同,但是職業學校都可以之作為教學生生利的工具和依托。
陶行知關于職業教育設備“己有與利用相結合”的設想,是當前職業教育所提倡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先聲,其現實啟示主要在于:第一,發展職業教育,首先應當重視教學設施的完善,特別是實訓環境的建設。職業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育類型,“在做中學”是職業教育的特色。所以,要根據各種職業的特點和實際要求,提供必需的職業實訓設備,創設真實的實訓工作環境條件。第二,職業教育設備的基本功能是“生利”,教師與學生可以用來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生產有利之事或物,創造真實的價值。所以,職業學校在硬件建設上,不應當僅僅將設備的功能局限于教學使用,而且應當著眼于“生利”?,F在很多職業學校投入大量資金購置設備,建設仿真或模擬的實訓室,只是發揮了這些設備的“教學”功能,而沒有發揮其“生利”功能,實在是很大的資源浪費。第三,職業教育要善于利用職業界的設備資源,校企之間應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這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職業教育的課程: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
課程是教育教學內容的具體化,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基本載體。陶行知關于職業教育課程的論述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第一,課程設置以“按事施教”為原則。陶行知明確提出:“職業學校之課程應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這里所謂“事”,是指一項相對獨立的工作任務,“一事之始終”就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他說:“定課程者必使每課為一生利單位,俾學生畢一課,即生一利;畢百課則生百利,然后方無愧于職業之課程”。第二,課程內容要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懊空n有學理,有實習,二者聯絡無間”。這樣可以使學生既掌握做事的方法,又具備改進工作的學問基礎。第三,課程編排要遵循學習規律?!巴暌徽n,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學一事,是謂升課。自易至難,從簡入繁。所定諸課,皆以次學畢,是謂畢課”。第四,課程教授以小班為宜。因為職業課程是按事施教,“欲按事施教,則不得不采用小班制。故歐美之職業實習班至多不滿十五人,凡以便生利課程之教授也”。第五,課程體系設計“以充分生利為樞機”。陶行知強調:“職業課程之配置,須以充分生利為標準,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也就是說,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要圍繞某一職業的中心工作任務和相關工作內容進行設計,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方法,學會統籌利用工作時間,盡可能充分地創造效益和價值。
以歷史的眼光看,陶行知提出的“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的職業教育課程觀,正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界方興未艾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實踐的理論先導。職業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備“生利”能力的勞動者,就是要教會學生用知識做事,用勞動創造價值。職業教育所堅持的學以致用原則,決定了其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與學科教育有根本的不同。學科教育的課程內容編排是一種“平行結構”,是根據結構龐大而邏輯嚴密的學科順序編排的。而職業教育的課程強調的是行動過程,其內容編排是一種“串行結構”,課程實施過程、學生的認知過程與典型職業工作的行動過程都是一致的,是一種連續的串行關系。這樣,針對行動順序的每一個工作過程環節傳授相關的課程內容,實現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的整合,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既是職業教育的特定目標所在,也是職業教育的特殊規律所在。
職業教育的學生:有最適之生利才能興味
將學生作為職業教育的要素之一,是陶行知生利主義職業教育思想的鮮明特色。他認為,僅僅具備生利之師資、設備、課程,還不能造就足以生利的職業教育。如果職業學校的學生擇業不當,就會造成學生“在校之時,學不能專;出校之后,行非所學”,這樣就背離了職業教育的宗旨。陶行知提出,職業學校應當交給學生適當的擇業方法。他說:“大凡選擇職業科目之標準,不在適與不適,而在最適與非最適。所謂最適者有二:一曰才能;二曰興味”。那么,如何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才能與興味選擇最適合的職業呢?陶行知提出了設立“職業試習科”的方法。所謂“職業試習科”,就是設立一門包含農工商及其他職業之要事于一體的課程,“凡學生皆使躬親歷試之”,時間在數星期至半年以內,課程內容要求真實,“必與其職業無異”。這樣,就可以“試驗學生之真才能真興味”,然后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最有才能、最有興味的職業或專業開始學習。“彼其選擇既根本于才能興味,則學而安焉,行而樂焉,其生利之器量,安有不大者哉?”
在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下,陶行知關于職業教育學生的論述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啟發意義。從職業院校的情況看,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對所選擇的專業缺乏基本的了解,入學后發現專業與學生個人能力及興味脫節,因此導致學習期間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可以借鑒陶行知提出的“職業試驗科”的設想,改變學生按專業報考、學校按專業錄取的做法,把學生的專業選擇放在入校之后,通過一定時期的專業認知、企業見習等方式,使學生在切身體驗的基礎上了解各種職業的基本工作任務、業務流程、職業規范、發展前景,然后結合個人的才能和興趣等因素選擇一個最適合的專業。這樣做,一方面體現了對學生教育主體地位的充分尊重,使學生的專業選擇更為理性科學,有利于學生的專業學習與職業發展;另一方面對于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專業建設也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啟示:不為外國教育制度“拉東洋車”
學習陶行知先生關于職業教育的宗旨、師資、設備、課程、學生諸要素的論述,給我們以如下啟示:
第一,職業教育要自覺承擔起為國“生利”的使命與責任。陶行知在《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的結尾處說:“職業學校有生利之師資、設備、課程,則教之事備;學生有最適之生利才能興味,則學之事備。前者足以教生利,后者足以學生利:教與學咸得其宜,則國家造就一生利人物,即得一生利人物之用,將見國民無游民,民無廢才,群需可濟,個性可舒。……職業教育之主義在是,職業教育之責任在是”。很明顯,陶先生是站在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立場闡釋職業教育的宗旨,揭示職業教育的使命和責任。他提醒我們,如果不是把報效國家、造福社會、服務人民作為職業教育的崇高目標,職業教育就會被誤解為“衣食主義”教育,成為極端功利化的教育。從當前職業教育界關注的問題來看,課程開發、實踐教學等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討論較多,而教育理想、教育宗旨、教育目標等理念層面的問題關注很少。如果理念的問題不解決,職業教育的終極關懷不能確立,職業教育就會淪落為簡單的職業培訓而喪失其作為教育事業的人文屬性與品格,就會成為只有工具價值而沒有“意義”的工作。
第二,要自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發表10年后,陶行知將其收入自己的教育文集《中國教育改造》。在該書的《自序》中,陶行知提出選文的指導思想:“凡是為外國教育制度拉東洋車的文字,一概刪除不留,所留的都是我所體驗出來的”,“我所寫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這是何等的自信和真誠!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已經有了近百年的歷史,出現了黃炎培、陶行知等一批既有理念又有實踐的倡導職業教育的先驅,形成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優秀傳統。遺憾的是,在如今的職業教育界有一種“言必稱希臘”的現象,迷信外國經驗,甘心為外國職業教育模式“拉東洋車”,生搬硬套,食洋不化,而對我們自己的好傳統則視而不見,這實在是一種缺乏歷史感和自信心的表現。當代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理當認真地總結、繼承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優秀傳統,立足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自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2]唐高華.陶行知“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的當代詮釋[J].職教通訊,2007,(8).
[3]魏啟晉.職業人文主義: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訴求[J].教育與職業,2008,(26).
[4]袁江.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4).
作者簡介:
魏啟晉(1973—),山東淄博人,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政法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職業教育。
劉祥,男,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辦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