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林夢葉
“友愛外交”隨著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亮相國際舞臺,在日本引發的爭論多于贊美。
日本《讀賣新聞》23日帶頭對鳩山的“友愛外交”提出質疑。該報稱,按照鳩山的解釋,所謂“友愛精神”就是對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和國家不敵視,而是爭取獲得信賴的外交精神。但是,鳩山“脫美入亞”的言論卻讓美國對鳩山投去了“警戒的一瞥”。分析認為,“友愛外交” 能否適用于東海爭議以及日俄領土爭端等懸案,還是個未知數;“友愛”是能夠在冷峻的國際現實面前打開一個缺口還是以一個理想化的思想而終結?
《產經新聞》更是毫不客氣地批評“鳩山未與美國磋商,就向中國提出東亞共同體構想,這種做法很不成熟,有藐視日美同盟之嫌”。 報道稱,鳩山的“友愛外交”與“欲獨攬東亞霸權的中國”之間的分歧將因此擴大,很可能讓中國“有機可乘”。 《日本經濟新聞》認為,這是鳩山危險外交的開始。《讀賣新聞》稱,鳩山提出減排25%的目標,獲得歐洲、中國的贊賞,但美國總統奧巴馬沒有回應。
日本一些人也對鳩山的“友愛外交”感到困惑。日本記者阿比留瑠比在博客上寫道,“友愛外交”究竟是什么意思,搞不懂,但“友愛外交”對朝鮮是絕對行不通的。作為一種思想可以給予尊重,但外交卻是講究權術的,而且也會因國家利益相互沖突引起紛爭乃至戰爭。更有人在日本雅虎網站憤憤地寫道,“友愛外交就是軟弱外交,對于日本具有不可見底的破壞力。鳩山倡議很可能讓日本利益嚴重喪失”。▲
環球時報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