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麗
摘 要:實施創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大勢所趨,本文從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出發,分析我國創業教育的發展困境,找尋創業教育發展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高校;創業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40-0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251-02
一、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創業活動對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開展創業教育是緩解緊張的就業壓力的需要
伴隨著高校擴招和高教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教育步入了大眾化教育時代,大學生就業已完全走向市場。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簽約率不高。又由于國家機關減員增效、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和結構調整,在短時期內難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通過創業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擇業觀、就業觀、創業觀,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大學生由被動就業轉變為自主創業。
(二)開展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高校也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具有創新型人才上,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創業教育的開展已成為高等院校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高等教育求生存、求發展的應對之策。隨著我國創業環境的改善和創業實踐發展,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具有創造、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高等學校的重要任務。
(三)開展創業教育是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的需要
現代社會中,人才的綜合素質應該是知識、能力、創業意識集于一身,即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開創一個企業或一番事業,并使其不斷發展壯大,正是實現人的價值,滿足自我實現需要的途徑。在高校學生中開展創業教育,旨在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視野開闊,胸懷曠達,知識面廣,既懂專業知識,又有組織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可見,開展創業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高校創業教育的困境
我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業教育”課題組的成員國,在1991年就開展了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就業創業教育的項目活動,1999年,首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之后,各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步伐逐漸加大,但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成果卻不令人滿意。總體而言,高校創業教育陷入困境,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創業教育認識不到位
創業教育的英語表述是“enterprise education”,還可以譯為“事業心、開拓精神教育”或是“企業家精神教育”,創業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企業家,更希望學生學會如何主動獲取新知、創造新知,并通過有效地配置自身的各種資源,將知識轉化為現實。然而,在解決學生就業的強烈動機下,許多高校把創業教育簡單地等同于教育學生開辦企業,側重從“創業知識教育”或“創業技能教育”角度理解創業教育,過于重視創業技能訓練和創業知識傳授,使創業教育的本義被曲解。
(二)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不完善
高校培養企業家精神最需要發揮課程教學主戰場的作用,使創新、創業的理念融合進日常教學之中,目前我國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長期受計劃體制下形成的思維定勢的影響,表現強大剛性,缺乏彈性和柔性,強調統一,缺乏個性。課程設計不受市場、社會影響和制約,沒有人才競爭機制,課程體系單一,學科交叉、學科綜合能力差。有些高校開設了一些創業課程,但數量極為有限,而且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互不融合,基本上是兩個各自獨立的體系,沒有進行很好的學科滲透。傳統教育體制使得教師的實踐經驗很少,目前我國從事創業教育的師資中真正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還很少,教學內容和模式也難以脫離理論層面上的紙上談兵,難以做到理論與現實的結合。
(三)創業教育社會支持力度不夠
從社會環境看,創業文化還沒有形成,提倡創業、鼓勵嘗試、寬容失敗的社會輿論環境還不存在。創業需要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雖然近年來,政府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創業教育、創業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中國創業政策的制定又缺乏理論上的系統思考,造成創業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夠,創業水平低。創業的主要制約是資金,按照國際慣例大學生創業能獲得風險投資資金,但中國的創業融資極其困難。即使高校重視創業,但因缺乏有效的資金支持,學生積極性不高,多數流于形式。另外,政府信息化服務意識不強,相關信息服務項目的宣傳力度不夠,大學生的創業信息與社會上其他創業主體相比不對稱,這種不對稱性、不公平性影響大學生創業實踐。
(四)創業理論研究缺少創新性
我國大部分創業研究學者仍停留在較低水平的模仿借鑒層次上,離構建有自己特色的創業教育理論還有相當的距離。許多創業教育理論有把經濟管理、財務、法律等知識進行粗糙堆砌的現象。當前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內容明顯較窄,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研究過于籠統,大學生創業教育成本收益的研究很少被涉及。
(五)創業教育效果不高
很多高校為了追求創業教育的短期效果,在創業教學課程建設方面投入很少,而對有表面效果的工作投入精力較大,對實際教育效果關注不夠。部分高校在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中,為了追求獲獎而安排高水平教師直接參與作品設計,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比賽變成了教師比賽。另一方面,目前高校與企業之間缺乏順暢的溝通渠道,創業教育很少能得到企業界的資源,學生在接受創業教育過程中產生的有價值的直接成果也較難向企業界轉化,致使高校創業教育形式主義比較明顯。
三、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對策
(一)重新定位創業教育目標
使創業教育回歸培育企業家精神的本源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當務之急,政府和高校都應當明確,創業教育是專業知識與精神能力培育相統一的教育,創業教育的目標應當是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能力,幫助學生成為敢于迎接挑戰,具有堅強意志的人才。創新精神的培養有賴于個性的良好發展,個性發展促進著創新精神養成。因此高校應轉變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的傳統觀念,改變人才培養教育模式,創新有利于大學生自身潛能挖掘的培養體制。所以創業教育是開發和提高學生創業素質的教育,是培養學生事業心、進取心、開拓精神,從事某項事業、企業、商業規劃活動的教育,其重心并非一種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創新意識的增強、創業能力的提高才是創業教育的真正核心。
(二)設置綜合性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創業教育是一個綜合體系,需要跨學科的課程設置,因此要踏實推進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使創新、創業的理念融入教學之中。要優化課程設置,創業知識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滲透與融合非常必要,應把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等學科引入創業教育課程,形成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當前亟需加強下列課程建設:戰略與商業機會識別、創業者類型及管理、資源需求與商業計劃、創業融資、企業家精神、創業倫理道德等,使學生有機會系統地掌握創業機會的識別、創業初期的運作和戰略計劃的擬定等實用知識。
(三)加強創業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要成為培養創業型人才基地,必須培養和造就能適應創業教育需要的師資隊伍。創業師資可分為理論型師資和實踐型師資。理論型師資的培養,要注重教師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為學生創造性活動的開展提供精神示范;實踐型師資的培養要注重創業教師的實踐經驗,要鼓勵那些有成功的企業管理經驗并具備較好的教學經驗能力的人士出任高校創業教師。要引導教師探索更有效的創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要力求喚醒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加大選修課的比例,增強課程的選擇性,拓寬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在實驗實習和社會實踐等教學環節中追求實效,使學生自主提高自身創業、創新精神。
(四)營造創業教育氛圍
高校在宣傳報道、校風、學風建設中,要積極營造創業教育氛圍。組織創業計劃大賽,這是創業教育一種典型形式,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重要一課,要加以制度化、規范化、學科化。成立大學生創業園,在資金、場地、設備等硬件設施上提供大力支持,成為學生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基地。建立創業教育服務網站,加強信息交流,提供政策咨詢,溝通學校與社會,了解創業教育動態,尋找創業商機,實現資源共享。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把大學教育與科學研究、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結合大學生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科研訓練計劃及創新創業項目申報等開展創業教育。
(五)促進高校與社會和企業的聯系
創業教育本身是一個綜合系統,它與社會和企業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在發展高校的創業教育之初就應建立起一種綜合觀念,這對我國開展高校創業教育具有戰略意義。高校應當采取主動的姿態,搭建創業教育的平臺,讓高校走出去,服務于社會和企業;將企業和社會的資源引進來,共同形成開放、和諧、對話的良性循環體系,同時社會要建立起有利于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保障體系。企業也要建立與大學合作的機制。只有這樣我國的創業教育才能順利地開展。
參考文獻:
[1]嚴毛新.高校創業教育的兩難選擇及展望[J].浙江社會科學.2009,(12).
[2]王強,宇業力.當前高校創業教育問題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8,(10).
[3]謝志遠.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溫州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