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中圖分類號:J65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6-096-02
摘要:舒伯特是德奧藝術歌曲的代表人物,他首創了浪漫主義的音樂語言與表現手法。他對和聲色彩非常敏感,他的和聲具有邏輯性,常運用豐富新穎的和聲,來加強音樂的表現力,獲得動人的音樂效果。
關鍵詞:舒伯特;藝術歌曲;和聲;調式;和弦
歐洲十九世紀以來,音樂中的浪漫主義反映了這個新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的思想感情和他們的世界觀、藝術觀。社會的變革,促使資產階級藝術家的藝術創造,特別是在手法和形式上做了大膽的革新,豐富和發展了古典的傳統。
進入了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樂派,可能是音樂史上最為自由、灑脫的年代,在藝術表現上,浪漫主義逐漸突破古典主義那種嚴整的形式和理性的表現,音樂表露的更為開放,色調更為多變,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側重于情感體現,音樂趨向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里刻畫等特征,在和聲技法上,既秉承了維也納古典音樂派的和聲手法,又在此基礎上相繼綻放出各種絢麗多彩的花朵。
藝術歌曲是十九世紀在奧地利和德國興起的一種新的聲樂體裁,他的特點是采用十九世紀著名浪漫主義詩人的抒情詩歌作為歌詞,多用鋼琴伴奏,演唱風格含蓄柔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舒伯特(1797年—1828年)是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創作者,他是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替時期,他的音樂創作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具有高尚的藝術追求和深刻的思想性。
一、通過調性、音區、和聲的色彩性變化來刻畫音樂形象
通過調性上、音區上、和聲上的色彩性變化來刻畫音樂形象,刻畫個人的心理狀態的發展,是舒伯特藝術歌曲創作的特點。這種力求多方面的刻畫一個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富有特征的一種表現手法,舒伯特的和聲具有邏輯性,他運用大小調和各種三度調性對比以及等音調等和聲手法,表述方法也很多樣。舒伯特用他的藝術歌曲筑起一個新天地,創造了德奧藝術歌曲的新風格,并使德奧藝術歌曲在世界音樂文獻中占有了特殊地位。舒伯特一生共創作六百多首抒情藝術歌曲,其中包括三部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鵝之歌》,它被稱為“德奧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對和聲色彩非常敏感,他在強調傳統調性之間邏輯關系的同時,更注重調性的色彩性對比,既繼承了古典風格中近關系調的轉換,又強調了調式的明暗對比關系,使調性更好地服務于歌詞中情緒的變化和意境的刻畫。為了達到各種效果的鮮明性,他更多地運用了簡潔樸素的和弦以自然音階進行,六級和弦的使用在他的作品中也很重要。他的轉調是不著邊際的、復雜的。總之,舒伯特常用意外和弦、突然轉調和色彩性的調性對比來加強音樂的表現力,獲得動人的效果。
二、通過大小調和各種三度調性的對比以及同主音大小調的轉調手法來刻畫音樂形象
舒伯特通過大小調和各種三度調性的對比以及同主音大小調的轉調手法來刻畫形象,形成對比式轉換情緒。如歌曲《鱒魚》,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其首尾兩段是明亮、開朗的大調色彩,中段作了調性變化,轉入小調,色彩變得柔和、暗淡,通過變化了的調性色彩來豐富旋律。前段是表現詩人的歡樂心情,尾段是首段部分旋律音型的重復,突出詩人激動、憤懣而又惋惜的情緒,因此旋律多用四、五度音程進行。在中段轉入小調后,加入休止符,從同音的重復進行來刻畫漁夫狡猾、殘忍的形象,他還常常不經準備,突然通過三級音轉到主音下方大三度上的大三和弦,如《仲夏夜之夢》由B大調轉到G大調。再如,聲樂套曲《冬之旅》中《晚安》一曲,開始是d小調,色彩較暗;A段間奏出現三度調性對比,A段再現時用了同主音大小調的轉調手法,由d小調轉到D大調,音樂的色彩立刻明亮清晰起來。
又如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這也是威廉、繆斯寫的一部抒情詩,舒伯特在1823年將他譜為聲樂套曲。在這部套曲中開始的那段質樸的分節歌形式接近民間歌曲,曲調建立在不含變音的自然音階上,和聲以主、屬和弦為主,簡單的對句式結構。在《疑問》一曲的第二部分中同樣出現了富有浪漫主義特色的三度的調性轉調(B大調→G大調)和同主音調式(B大調→b小調)變化,形成了豐富的調式調性的色彩對比。在《可愛的顏色》一曲中舒伯特選擇了b小調,增添了這首歌的悲劇氣氛,但同時,作曲家在運用了小調時,又揉進了大調的因素(升高半音的小調三級音)與小調形成了色彩的對比。他也愛在很長的段落里保持主調的同時,進行遠距離的或復雜的轉調,從此有力的支持戲劇性的歌詞。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的曲調還常用小調轉入大調,極少從大調轉為小調。這種調性色彩的轉變是對歌曲思想情緒表達的一種有益補充。如《小夜曲》由d小調開始,后半部分轉入F大調,這種調性的變化引起了音樂色彩的變化,由暗淡轉入明朗,從而自然轉化了歌曲的感情,生動刻畫了少女羞澀而又大膽的復雜心態,歌曲結束在部分調性再次改變,轉為F大調的關系小調d小調,并結束在小調的六級音上營造出一種意猶未盡的氣氛,表達了少女對甜蜜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這首歌具有極強的抒情性和濃厚的浪漫色彩,這種調性色彩的轉變是對歌曲思想情緒表達的一種有益補充。又如《美麗的磨坊女》中的《討厭的顏色》,歌曲中兼有變奏和回旋曲的特點,通過起伏的曲調、淳樸的和聲、調式調性的轉換,從e小調升到了升F大調,含有對比段落的布局,從多個側面揭示了主人公失望、痛苦的內心世界。
三、常用不諧和的和弦來表現音樂形象
舒伯特作品中極富色彩性的和聲語匯與作品內容極為協調的音樂織體充分體現了作曲家敏銳的藝術觸覺和縝密的音樂思維。他常用不諧和和弦,如《魔王》這首歌曲是他1815年創作的作品,這首曲子是浪漫主義抒情歌曲中最具有特色的作品之一。在歌曲中,舒伯特多次使用導七和弦和屬九和弦,運用其不諧和的和聲音響色彩以及功能進行的音響效果,形象地刻畫了人物復雜多變的內心及其特殊的故事情境,在開始時,音樂在G和聲大調上進行,之后在第二小節織體上方聲部出現了G和聲大調的導五、六和弦,這與旋律減五度的進行和在主和聲持續背景上共同烘托出緊張的氣氛,表達了敘事者語調的轉變。作者運用導七和弦的緊張度,結合演奏力度的要求,充分表現出敘事者激動地語調。同時,七和弦與主和弦進行的連續運用使肢體音樂起伏不斷,生動描述出父親抱著病兒回家的情景。
舒伯特畢生共創作了600多首歌曲,使歐洲的專業歌曲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他的歌曲創作對十九世紀以來浪漫主義作曲家有著直接的影響。他將詩與音樂,歌唱的旋律和鋼琴伴奏,和聲與音樂織體,意境的烘托與形象的刻畫上得到完美的統一與平衡,使藝術歌曲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舒伯特歌曲選》[M]1982,人民音樂出版社
[2]桑桐.《和聲的理論和應用》(上、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
[3]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伊·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上、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