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舉 董素琴
摘要本文論述了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與其他當事人在訴訟地位上應當是相同的;其參加訴訟的根據主要是擔心本訴案件的處理結果會影響到自己在私法上的地位和利益;應當把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類型劃分上定位于輔助性第三人。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的完善措施:筆者認為應當從參加方式、參加時間、訴訟權利義務賦予的時間、一次性糾紛解決機制的選擇諸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訴訟地位 訴訟根據 類型劃分 完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81-02
一、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問題
對于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學者們的觀點側重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否為當事人上。一種觀點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不確定的當事人。一種觀點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但卻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當事人,他既不是原告,又不是被告,是為維護自己合法權益而參加訴訟的獨特的當事人,不具有與當事人完全相同的訴訟地位,其訴訟地位具有一定的從屬性和相對的獨立性。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款里規定,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這就是說在一定情況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還可以取得與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完全相同的訴訟地位。因此,學術界的通說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有條件的當事人或者是不確定的當事人。筆者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則是在他參與訴訟時就應當解決的問題。其訴訟地位的事后確定必然導致其無法行使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如果沒有在訴訟中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卻要在判決中承擔民事責任,這樣對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來講是有失公正的。當事人首先是個程序法概念,是指參加在訴訟中,并受到法院裁判拘束和影響的人,他是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既然他要受到法院裁判的拘束或影響,那么他就應當與其他當事人具有相同的訴訟地位。傳統理論把民事實體權利發生爭議,以自己名義進行訴訟并受到法院裁判拘束的人當作當事人,只有實體權利受到法院裁判拘束和影響的人才是當事人,才能行使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履行當事人的訴訟義務。但當事人是個有多層涵義的動態概念,除了實體當事人外,還有程序當事人等概念。民事訴訟中之所以引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就是在訴訟主體為多個的情況下與共同訴訟等相區分。在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與其他當事人的關系上,其雖然輔助一方進行訴訟,客觀上通過提供證據等幫助一方,具有一定的從屬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其訴訟地位的依附性。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與其他當事人的訴訟地位應當是相同的。
(二)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問題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款之規定,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民事訴訟的根據是“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基于這種利害關系,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參加訴訟。這種“利害關系”在學界有幾種不同的表述。有的學者認為:所謂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權利義務將受到影響,即權利義務的有無、增加或減少。也有學者認為:所謂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與原告或者被告之間存在某一民事法律關系,根據這一法律關系,如果與其存在民事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敗訴,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另有學者認為:所謂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當事人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涉及的法律關系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的另一個法律關系有牽連。在后一個法律關系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否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對前一個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有直接影響。在原告、被告進行的訴訟法律關系中,因一方當事或者不適當履行義務給對方造成的損失,直接責任雖應有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承擔,但造成這種損失的原因,則是源于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過錯。如果法院判決一方當事人敗訴,該當事人有權請求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賠償損失或履行相應的義務;如果法院判決該當事人勝訴,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也就在法律上維護了自己的某種權利。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典型案例:如甲商場向乙公司購買一批空調機,甲商場認為空調機某個關鍵零件不合規格,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乙公司賠償損失。而乙公司制造空調機的重要零件是由丙工廠制作的,如果乙公司敗訴,丙工廠就有賠償乙公司損失的責任。在這個案例中,正是由于丙工廠有可能要承擔民事責任,所以丙工廠才會參加到甲商場與乙公司之間進行的訴訟中。上述這些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雖然在具體的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含義是相同的。主要是從實體法上的請求權入手,對于程序法上的請求權有所忽略。對應當怎樣理解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與本訴中的當事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論述的仍不清楚。是否與本訴中的一方當事人有實體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應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法院就可以通知其參加訴訟?案件處理的結果是在什么意義上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臺灣學者陳計男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并非其與本訴中的一方當事人具有實體法上的關系,而在于本訴的判決將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在另外的訴訟中影響到自己在私法上地位,出于對自己利益的關心,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通過申請或通知才參加到正在進行的本訴中。但自己在私法上的地位是否因不參加本訴而受到影響,則不一定,完全取決于本訴中的當事人在本訴后是否對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行使起訴權。筆者比較贊同陳計男的觀點。
(三)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類型劃分問題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十分復雜,有必要對其類型進行科學的劃分。張晉紅教授認為應當重新確定第三人類型,將原有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分為:輔助支持本訴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的第三人;被本訴被告引人的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張衛平教授把第三人分為原告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輔助性第三人。原告型第三人即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是指原來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中被強制納人訴訟并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輔助性第三人是指與他人的訴訟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申請參加訴訟,輔助其中一方當事人的第三人。輔助性第三人類似于大陸法系國家訴訟參加中的從參加人,屬于我國民事訴訟法理論中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葉永祿認為,將現行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分解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由本訴的被告以起訴的方式將第三人引入訴訟,以分擔或補償本訴被告可能對本訴原告承擔的責任。此時形成兩個相關聯的訴訟,本訴原、被告之間的訴訟和本訴被告與第三人之間的訴訟,在后訴中,第三人處于被告地位,享有被告的一切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法院可以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這種意義上的第三人是準獨立第三人。另一部分,在分解出準獨立第三人后,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保留它的原有含義。肖建華在對“被引入的第三方被告”進行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也主張另設一“準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即案外人與正在進行的訴訟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時,當事人一方向案外人或案外人向當事人一方提起訴訟,使案外人以準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身份進入本訴中來。在承認準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同時,還必需承認輔助參加地位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如果由于主客觀因素不能在一個訴訟中把第三人引進來,以解決兩個相關糾紛,就只有通過“參加效力”的作用讓第三人成為真正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讓其輔助本訴一方當事人參加訴訟。對于“準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劃分,有學者提出了批評。“準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提法,給人的印象好象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徹底擺脫了依附性,獲得了訴訟當事人地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上述學者們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分類,雖然稱謂不同,但都明顯吸收了美國法上的訴訟引入制度,在輔助參加人之外,增加一個像被告類型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這種觀點是我國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但筆者主張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類型劃分上的純化,堅持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就是輔助參加的傳統觀點,是輔助性第三人。
二、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的完善措施
完善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首先,要審視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的價值。向來我國學者潛意識地從實體上考慮,把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參加,定位于輔助一方或反對一方,僅強調了協助被參加人查清案件事實的一面,對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程序價值有所忽略。事實上,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除了幫助一方外,還有利于民事糾紛的一次性解決,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避免矛盾判決。其次,完善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制度時,必須從我國的司法實際出發,注意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筆者的主張是不宜直接引用美國的第三人引入制度的做法,應當把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定位于輔助參加人,借鑒大陸和英美訴訟告知等規定,從程序上保障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所享有的訴訟權利。
完善措施如下:1.參加方式。應當強化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申請參加和當事人的通知參加。法院也可以通知,如果法院通知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其拒絕參加時,法院應當尊重他的處分權,不能采用強制手段強迫其參加。因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參加之訴與本訴是可分之訴,他并非必須參加,可以在與其有關的當事人敗訴之后另行提起訴訟。筆者認為,在我國民事訴訟中可借鑒大陸法系的訴訟告知、第三人異議等制度。賦予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愿意分擔責任的,法院可以作出判決,如果不愿意的可另案處理。防止與案件處理結果本無利害關系的人被強行拉入訴訟。2.參加時間。理應在本訴已經開始而尚未終結之前參加,通常是在一審結束之前。因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參加之訴與本訴并非不可分之訴,其可另案進行。如果允許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二審中參加訴訟,若二審判決其承擔實體義務,這樣會造成其所享有的上訴權及其他訴訟權利的喪失。所以,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應當在一審結束之前參加訴訟。3.賦予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參與訴訟時就具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筆者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一旦參加訴訟,就應當與其他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地位。不論人民法院將來是否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其都應當行使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履行當事人的訴訟義務。因為人民法院的判決到審理終結時才能確定,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則是在他參與訴訟時就應當解決的問題。因此,其在參加訴訟時起就應當具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使他有權承認訴訟請求,有權進行和解或申請調解、有權提起反訴等。4.慎重選擇一次性糾紛解決機制。民事糾紛的一次性解決意義很大,但選擇一次性糾紛解決機制時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愿。如果參加訴訟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愿意接受人民法院的裁判的,人民法院可判決他承擔民事責任。如果他不愿意,人民法院可另案處理。
參考文獻:
[1]馬原主編.民事訴訟法的修改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1.
[2]柴發邦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
[3]張衛平.第三人—類型劃分及展開.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4]楊榮新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1).
[5]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6]常怡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7]張晉紅.民事訴訟當事人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8]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三民書局.1994.
[9]趙鋼.從司法解釋與現行立法之抵觸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訴訟地位之窘困及其合理解脫.法學.1997(11).
[10]肖建華.論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重構.政法論壇.2000(1).